墨染千书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621章 一文两文不嫌少,一贯两贯不嫌多,流放怀孕被分家?父不详,母越强,墨染千书,顶点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一文两文不嫌少,一贯两贯不嫌多

沈清棠看见大山谷的人,有的人背上背着两捆麦穗,有的人背着四捆。</p>

要一直从地里把小麦从地里背回场院。</p>

沈清棠悟了。</p>

不是古人不懂怎么省事。</p>

只是他们太穷。</p>

相反,他们用的笨办法,是能提高他们劳作效率的。</p>

郑老伯又指着铡刀铡小麦穗的人,“他们把小麦穗铡下来,是为了这样方便打麦粒。”</p>

秦征的人恰好在敲麦穗。</p>

从铡刀上铡下来的麦穗平摊在地上晾干后,就要开始打麦粒。</p>

打麦粒用的东西,沈清棠不知道学名叫什么,反正郑老伯喊呱哒板。</p>

呱哒板是一块长约一尺半,宽高各为十公分的木头,一端带个把手。</p>

人握着呱哒板的把手,把一小撮麦穗放在脚下平铺的布包袱上,高高的扬起手再重重落在小麦穗上。</p>

如此反复敲打,把小麦粒从麦穗上脱下来。</p>

和沈清棠让牛拉着石滚子在小麦上压,有异曲同工之处。</p>

古代本来就对耕牛有管制。</p>

老百姓自己日子都艰难,哪来的银钱买牲口?</p>

大多数人收秋都跟秦征的人差不多。</p>

人力把小麦从地里背回家,晾晒后用呱哒板打。</p>

条件好点儿的把小麦从地里背到路边,再用独轮车往家里推。</p>

有牛车的人家才是少数。</p>

郑老伯犹豫了下,又补了一句:“棠姑娘,我说句实话,你别生气。我家以前有耕牛也不敢和你这么收。掉的麦穗太多了!</p>

昨天张家媳妇儿在你家地里拾荒都拾了一背小麦和一筐黄豆。</p>

之前重税的时候,你这么浪费,交完税就没得吃。”</p>

沈清棠:“……”</p>

想了想还是没解释。</p>

这个山谷毕竟特殊,这里说都是自己人也不为过。</p>

若是换成刚来北川那会儿,牛车拉着小麦从地里走,还得留个人在地里拾掉在地里、路上的麦穗。</p>

如今条件好,沈清棠就想睁只眼闭只眼,让村民拾荒。</p>

落在地里的粮食,主家明确不要了,其他人去捡,就叫拾荒。</p>

不过郑老伯又说了一个原因。</p>

其实还是穷。</p>

不管怎么说,沈清棠这一队人效率要高的太多。</p>

秦征那边的人一亩地还没打完,沈清棠这边已经把大豆和小麦都压了一遍。</p>

整个打场过程要分好几遍。</p>

第一遍压完后,要把干净的小麦秆和大豆杆都挑到一边进行晾晒,准备二次碾压。</p>

最下头沉底的是脱粒完的小麦和黄豆。</p>

然后把小麦和黄豆各自收到小边,等着扬场后,就是能售卖或者直接吃的小麦、大豆。</p>

再次晾晒过后,把小麦秆和大豆杆铺成圆环状,进行碾压。</p>

直到小麦穗上再无颗粒脱落。</p>

黄豆也一样。</p>

给小麦和大豆脱粒的过程,两队有差距但是差距不算大。</p>

真正的决胜局在水稻。</p>

水稻跟小麦和大豆不一样,水里生水里长,晾晒过程要长些,脱粒起来也更麻烦。</p>

就算是同样用呱哒板敲,效率也会比小麦和大豆更慢。</p>

因为不是那么容易脱落。</p>

秦征需要等水稻粒干到自然脱落才能敲。</p>

这样脱粒率才足够高。</p>

而沈清棠等到打稻机做好后,运到谷里支在场院里,就准备开始脱水稻。</p>

彼时正值中午休息,很多人出于好奇都跑到场院来看沈清棠弄回来的打稻机。</p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藏剑十年:废柴皇子竟是绝世强龙

云海听雨

海贼:灾祸之主

神奇的海螺姑娘

大明:让你死谏,你怎么真死啊?

守柴炉

这个识别万物错的太离谱了!

先挣个泡面钱

困在女大宿舍,我空间有自助餐厅

瓢饮阁

村姑嫡女谋天下

不忧不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