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狼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59章 叛军攻城,皮囊鬼,单狼,顶点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259
乾清宫内,鎏金蟠龙柱映着摇曳烛火,檀香炉中袅袅青烟盘旋上升,却驱不散殿内凝滞的气氛。太后端坐在九凤朝阳的鎏金座椅上,纱帘之后的身影若隐若现,仅露出那双微微眯起的丹凤眼,透着令人捉摸不透的威严。
“太后,万万不可啊!这关东可是老祖宗的基业,是我朝龙兴之地,岂容轻易割舍!” 户部右侍郎刘世安猛然出列,官靴踏在青砖上发出重重声响。他额间青筋暴起,花白的胡须随着激动的话语微微颤动,眼中满是痛心疾首之色,“老祖宗当年披荆斩棘,才打下这片江山,若将关东拱手相让,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?”
纱帘后的太后脸色愈发阴沉,精致的妆容下,眉峰拧成锐利的倒钩。刘世安虽是朝廷重臣,可一个抬旗的夏人,却整日将 “老祖宗” 挂在嘴边,在她听来,这称呼里满是不伦不类的违和感。看着他顶戴花翎上晃动的红珊瑚,太后心中的厌烦如潮水般涌起 —— 这异族出身的臣子,终究是隔着一层。
“太后,刘大人所言句句在理。” 一位身着孔雀补服的官员跟着上前,声音尖细却带着几分笃定,“关外的张督军乃新军出身,对朝廷忠心耿耿。奴才相信,只要选派口才出众之人,对他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,定能让他守土有责,保我关外平安!”
此言一出,殿内几位王爷大臣互相对视,眼中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。他们心里跟明镜似的,关外的局势早已翻天覆地 —— 元湛野心勃勃,关外百万人口、千里沃土,早就被其收入囊中,老张家的势力更是被连根拔起,坟头都已备好,所谓的 “张督军守土”,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笑话罢了。
刘世安浑然不觉殿内其他人的心思,依旧挺直腰板,神色坚定。他深知左侍郎那清至今未到,不知是得了什么风声躲了起来。而自己作为乾元的大忠臣,此刻正是要挺身而出、表明忠心之时。在这朝堂风云变幻之际,唯有坚定立场,才能在这暗流涌动的权力漩涡中站稳脚跟。
太后斜倚在九凤朝阳榻上,羊脂玉护甲轻轻揉着突突跳动的太阳穴,薄纱帘幕被穿堂风掀起细浪,映得她眼角的珍珠抹额泛着冷光:“关外的洋人虎视眈眈,你们说如何决断!”
这句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深潭,激起层层暗流。殿内二十四盏羊角宫灯明明亮如昼,却照不亮群臣眼底的阴霾。大学士刘世安捻着花白胡须,视线扫过鎏金屏风上的《百骏图》—— 那是先帝御笔,画中关外草原上的骏马曾踏碎无数外敌,如今却要拱手让人?几个大臣喉结滚动,终究将满腹谏言咽回腹中。大员之上还有天,谁不知太后膝下那位手握三十万铁骑的汝阳王,才是这朝堂真正的阴晴表。
今日议题透着说不出的诡异。半月前,汝阳王单拳震碎叛军的场景还历历在目,黑虎旗的战旗曾将血色染透白山黑水。可如今,那威震八方的王爷却对关东战事三缄其口,仿佛这片祖宗龙兴之地与他再无干系。群臣心中明镜似的,太后这是在寻替罪羔羊 —— 待他日面对列祖列宗,她只需垂泪哭诉 “庸臣误国”,便能将弃土之责推得一干二净。毕竟在世人眼中,她不过是个殚精竭虑持家的女子,又怎忍心苛责?
死寂如潮水漫过丹墀。太后指尖掐进掌心,保养得吹弹可破的面庞上,两道细纹随着眉间褶皱缓缓浮现。她忽然冷笑一声,檀木护甲重重叩击案几:“怡亲王,你说呢!”
被点到名的怡亲王正把玩着翡翠扳指,闻言慢条斯理起身。月白团龙袍上的金线蟒纹随着动作游弋,他对着满殿同僚深深一揖,眼角余光扫过李鸿苍白的面皮、刘世安紧绷的下颌,还有始终阖目养神的李鸿:“老佛爷折煞臣弟了。臣弟不过是个闲散王爷,遛鸟斗蛐蛐尚可,这军机大事……” 他刻意拖长尾音,朝几位汉臣笑道,“还需仰仗太后圣明,与诸位中流砥柱。”
这番话如同一把软刀子,看似谦逊有礼,实则将几位重臣推上风口浪尖。李鸿怎会听不出弦外之音 —— 这是要将 “弃守关东” 的罪名,结结实实扣在他们这些夏人臣子头上!而怡亲王身后那棵枝繁叶茂的皇室大树,却能干干净净避开这场风波。
殿外忽然传来一声悠长的更鼓,惊得檐下铜铃叮当作响。太后望着满地瑟缩的身影,眼底浮起一抹讥讽。
太后刚要为这朝堂再拱一把火的时候,忽听得身后明黄帷幔簌簌作响。一道阴冷声线如毒蛇吐信般钻入耳廓,那密语直教她凤钗上的东珠都微微震颤。
\"大胆!这还是乾元的京城,这还是首善之地吗?\"
此言一出,丹墀下群臣面面相觑。刘世安的象牙笏板 \"哐当\" 落地,李鸿捻须的手指骤然收紧,连素来闲散的怡亲王都惊得打翻了手中的鎏金鼻烟壶。
怡亲王慌忙整了整团龙蟒袍,以为是自己方才推诿之辞惹恼了太后。他刚要屈膝行礼,却见太后猛地掀翻茶盏,翡翠盖碗砸在金砖上碎作数瓣:\"隆科多!京城外的叛军怎么回事?\"
\"叛军?\" 二字如惊雷炸响在大殿中央。九门提督隆科多本就因关东议题冷汗涔涔,此刻听闻 \"叛军\" 二字,腰间的鎏金令牌 \"当啷\" 撞在石阶上。他头上的三眼花翎剧烈晃动,蟒纹补服下的后背已被冷汗浸成深褐。
\"回... 回太后,奴才...\" 隆科多的官靴在光滑的金砖上打滑,视线扫过刑部尚书斑白的鬓角、顺天府尹颤抖的袖摆,乃至都察院左都御史紧攥的弹劾奏折 —— 这些平日里消息灵通的京官,此刻脸上竟同他一般写满茫然。
\"三万叛军正在洗劫皇庄!\" 太后霍然起身,明黄披风扫过身后的《江山社稷图》,画中辽东半岛的朱砂标记被风掀起边角,\"若不是守城兵丁用血肉堵着朝阳门,此刻叛军的马刀早该架在哀家脖子上了!\" 她话音未落,檐角铜铃突然急响,惊得梁上栖息的蝙蝠扑簌簌乱飞。
隆科多瘫坐在御阶前,腰间象征九门兵权的鎏金腰牌硌得胯骨生疼。他掌管步军统领衙门十载,三万京营兵丁的花名册能倒背如流,可这 \"三万叛军\" 从何而来?难道是城外那些拉爬犁的力巴?还是... 他猛地抬头,视线与角落里闭目养神的李鸿撞个正着。
\"启奏太后!\" 李鸿上前一步,孔雀补服上的禽羽随动作起伏,\"当务之急是封闭九门,调锐健营拱卫内城,再拍电报让天津新军星夜驰援!\"
\"隆科多!\" 太后的声音裹挟着珠翠碰撞的脆响,\"即刻封锁九门!京中百姓无旨意不得上街,若有擅自行动者,以通敌论处!\" 她玉指指向殿外,鎏金护甲在宫灯下泛着寒芒,\"哀家要你亲自带人守住午门,若让一个叛贼踏进紫禁城...\"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