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月的枇杷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71章 天下归心,漂泊两世,我朱雄英回来啦,四月的枇杷,顶点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天竺国主欣然应允,立即让随行的乐师准备演出。当异域的乐声响起时,整个宫殿都沉醉在这奇妙的旋律中。

\"妙啊!\"朱元璋也来到宴会现场,显然对这场文化盛宴很是满意,\"这才是真正的四海同春。\"

就在这时,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惊呼声。原来是天竺乐师看到了东瀛艺人的表演,激动地冲上去讨教。两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在现场即兴融合,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奇妙效果。

\"有意思。\"朱雄英看着这一幕,若有所思,\"这种自发的交流,比什么安排都更有意义。\"

徐妙锦站在一旁轻声道:\"是啊。文明原本就是相通的,只要有机会,自然会碰撞出火花。\"

沈穗这时也来了灵感:\"殿下,不如在宫中设立一个常设的文化交流馆?让各地艺人经常聚在一起切磋。\"

\"好主意!\"朱雄英眼前一亮,\"就由你和妙锦负责筹办。要让这种交流常态化。\"

正说着,又一个令人惊喜的场面出现了。天竺的医师看到了中原的针灸术,立刻与太医切磋起来。两种医术的理念虽然不同,但竟然找到了共通之处。

\"陛下。\"天竺国主忽然对朱元璋说,\"我们在天竺也设这样的交流馆如何?\"

朱元璋笑着点头:\"好啊。这是共同发展的好事。让沐英派人协助你们筹办。\"

夜深了,但春和宫内的气氛越发热烈。各地的艺人们不分彼此,相互学习,切磋技艺。那些原本语言不通的人,却用艺术找到了共同的语言。

\"看来这次的文化交流会办对了。\"徐妙锦对朱雄英说,\"比单纯的外交更有意义。\"

朱雄英看着眼前和谐的场面,心中豁然开朗。他终于明白,真正的帝国不是靠武力维系的,而是靠这种由衷的文化认同。

突然,一个宫女匆匆跑来:\"殿下,东瀛送来的信使求见。说是朱允熥有要事禀报。\"

拆开信件,朱雄英的眼睛越来越亮。原来允熥在东瀛发现了一批珍贵的古籍,内容涉及天文、医术、工艺等多个领域。他建议在应天设立一个大型的图书馆,收集各地的典籍。

\"看来允熥也想到一块去了。\"朱雄英笑道,\"这确实是传播文明的好办法。\"

徐妙锦和沈穗听了也很兴奋,立即开始讨论图书馆的选址和布置。她们提出,除了收藏典籍,还要定期举办讲学活动,请各地的学者来交流。

就在这时,一个令人意外的场面发生了。天竺国主的女儿,一位年轻的公主,被中原的诗词打动,当场吟诵起来。虽然发音不够标准,但那份对文化的热爱,让所有人都为之动容。

\"好!\"朱元璋开怀大笑,\"这才是真正的文明交流。比什么条约都管用!\"

朱雄英看着这一切,心中越发坚定。他知道,大明的影响力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扩展。这种扩展不是靠武力,而是靠文明的感染力。

而这种感染力,正是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,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四方。这或许才是一个真正帝国的根基所在。

天边刚露出一丝曙光,朱雄英就接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。东瀛传来捷报,说是那批珍贵古籍中发现了惊人的秘密。

\"殿下!\"黄珀快步走入,手中捧着朱允熥的亲笔信,\"您一定要看看这个。\"

朱雄英展开信件,只见允熥写道:\"东瀛古籍中记载了一条神秘的海路,可直通南洋。若能打通此路,我大明的商路将形成完整的环形,四海贸易必将更加繁盛。\"

\"好!\"朱雄英一拍案几,\"传我命令,命沐英即刻派人勘察这条航路。\"

正说话间,徐妙锦和沈穗也闻讯赶来。当听说这个消息时,沈穗突然想起一事:\"臣妾在云南时听老人说过,确实有这样一条古老的航路。当年南诏国就是通过这条路与东瀛通商的。\"

徐妙锦眼前一亮:\"如此说来,这条路确实存在。若能重新开通,对我大明来说无异于锦上添花。\"

朱雄英正要说话,朱元璋的传召就到了。老爷子显然也得到了消息,此刻正在奉天殿来回踱步。

\"雄英,你觉得如何?\"朱元璋直接问道。

朱雄英胸有成竹:\"孙儿以为这是天赐良机。眼下我大明四方臣服,正是开拓海路的好时机。更何况......\"

\"更何况什么?\"

\"更何况沐英已在南洋立足,允熥掌控东瀛,有这两个支点,开辟新航路指日可待。\"

正说话间,又有消息传来。西域的朱棣也送来密报,说是发现了一些古代航海图,可能与这条神秘航路有关。

\"四叔这是要给允熥帮忙啊。\"朱雄英笑道。

就在这时,天竺使团也有了动作。他们主动提出要派遣航海经验丰富的水手协助大明探索新航路。

\"这倒是意外之喜。\"徐妙锦说,\"看来这次的文化交流会办得值得。\"

沈穗补充道:\"而且天竺的水手世代航海,对南洋水文最是熟悉。有他们相助,胜算更大。\"

朱雄英看着两位妻子如此见识,不禁赞叹:\"你们说得对。这就是文明交融的好处,各方出力,共创盛世。\"

正说着,沐英的飞鸽传书也到了。他在信中说,已经派出最精锐的水手,准备探索这条新航路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有几个天竺商人主动请缨,愿意出资参与这次探索。

\"这就对了!\"朱元璋说,\"让商人参与进来,才能保证航路的长久通畅。\"

朱雄英点头:\"而且这些商人都是在我大明享受过太平盛世的。他们对我们心存感激,必然会全力以赴。\"

突然,一个令人意外的请求传来。原来那位痴迷诗词的天竺公主,请求能随船一同前往东瀛,说是想亲眼看看这个神秘的国度。

\"有意思。\"朱雄英说,\"看来文化的吸引力确实非同寻常。\"

徐妙锦倒是另有想法:\"不如让她去吧。正好可以在东瀛推广我们的文化。\"

沈穗也表示赞同:\"而且有她这位公主在,天竺方面必然会全力支持这次航路探索。\"

就在众人讨论时,又一个好消息传来。琉球国主派来使者,说是愿意为大明提供补给点,支持新航路的开辟。

\"这下好了。\"朱雄英说,\"东瀛、天竺、琉球,三方支持,这条航路必定能够打通。\"

朱元璋满意地点头:\"这就是我大明的影响力。不需要动刀动枪,各国就主动来投。\"

夜幕降临,春和宫内灯火通明。朱雄英召集众臣,商议开辟新航路的具体事宜。但他心中明白,这已经不仅仅是一条商路的问题,而是展现大明文明影响力的绝佳机会。

\"传我命令。\"他对黄珀说,\"命沐英、允熥多派些文人随船。要让这条航路不仅通商贸,更通文明。\"

看着群臣纷纷应命而去,朱雄英望向远方。他仿佛已经看到,一个以文明为纽带的大明盛世,正在徐徐展开。

黎明时分,应天城外突然传来一阵嘹亮的号角声。城门楼上的守军放眼望去,只见一支庞大的商队正缓缓approaching。

\"报!\"守城官员快马加鞭赶到春和宫,\"殿下,东西洋商队同时抵达!\"

朱雄英正在和徐妙锦、沈穗用早膳,闻言放下碗筷:\"同时到达?这倒是巧了。\"

\"可不是么。\"黄珀在一旁兴奋地说,\"东边是允熥护送的日本商队,西边是沐英将军派来的天竺商人。两支商队在城外不期而遇,如今正在交换商品呢!\"

徐妙锦眼前一亮:\"这是好事。东西洋商人自发交易,说明我大明的商路已经真正打通了。\"

沈穗却想到了另一层:\"而且他们选择在应天交易,说明我大明已经成了东西方贸易的中心。\"

朱雄英站起身,望向窗外。晨光中,他似乎已经看到了一个新时代的曙光。

\"走,去看看。\"他对两位妻子说,\"这可是历史性的一刻。\"

一行人来到城门楼上。但见城外人声鼎沸,东洋商人的丝绸瓷器与西洋商人的香料宝石正在紧锣密鼓地交换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这些商人居然用着半生不熟的汉语讨价还价。

\"有意思。\"朱雄英笑道,\"看来他们在我大明待得不短了。\"

正说话间,朱元璋的传召到了。老爷子显然也得到了消息,此刻正在奉天殿兴致勃勃地翻看各地进贡的奇珍异宝。

\"雄英,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?\"朱元璋指着满殿的宝物问道。

朱雄英恭敬作答:\"回皇爷,这说明我大明已成为天下商贸中心。但孙儿以为,更重要的是......\"

\"说下去。\"

\"更重要的是,这些商人在大明学会了汉语,认同了我们的文化。这才是真正的文明征服。\"

朱元璋捋须大笑:\"好!你小子总算明白老子的心思了。打天下容易,可要让四方来投,才是真本事。\"

正说着,又有消息传来。原来那位赴东瀛求学的天竺公主在海上遇到了风暴,幸得朱允熥派出战船搭救。这一来二去,天竺与东瀛之间反而建立了直接联系。

\"这更好。\"徐妙锦说,\"让他们互通有无,我大明坐收渔利。\"

沈穗补充道:\"而且他们的商路越通畅,就越离不开我大明这个中转站。\"

朱元璋看着这两位太孙妃如此见识,不禁点头赞许:\"你们说得对。这才是真正的帝国之道。\"

突然,殿外传来一阵嘈杂。原来是几个商人因为价格问题起了争执。有趣的是,他们居然跑来找大明官府评理。

\"让他们进来。\"朱雄英说。

当事人进殿后,用蹩脚的汉语你一言我一语地申诉。朱雄英听完,不禁莞尔:这些异国商人,居然用起了大明的法度来解决纠纷。

\"依大明律例......\"他刚要说话,突然心中一动。转头看向朱元璋:\"皇爷,孙儿有个想法。\"

\"说。\"

\"不如设立专门的商务衙门,处理各国商贾的纠纷。这样既能让他们信服,又能让大明的律法在四海推行。\"

朱元璋眼前一亮:\"好主意!这就是文明的力量。让他们自愿接受我们的规矩。\"

就在这时,沐英又发来奏报。他在南洋发现,不少小国都在效仿大明的律法和官制。甚至有国主派王子来应天学习大明的治国之道。

\"看来沐英叔在南洋不光是打仗。\"朱雄英笑道,\"更在传播我们的文明。\"

徐妙锦若有所思:\"依臣妾看,不如在应天设立一所四夷学堂,专门教授这些异国子弟。\"

\"好主意!\"朱雄英一拍案几,\"就由你和穗儿负责筹办。要让他们学到真东西。\"

突然,一个宫女匆匆进来:\"殿下,您要的东西找到了!\"

原来是朱雄英命人寻找的各国商贸记录。他准备编纂一部《四海通志》,详细记载各国的物产、风俗和商贸规则。

\"这是要立典啊。\"朱元璋说,\"让四方知道,大明不光有武功,更有文治。\"

朱雄英恭敬答道:\"正是。只有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认同我们的文明,这天下才能真正太平。\"

夜幕降临,春和宫内灯火如昼。朱雄英在徐妙锦和沈穗的陪伴下,仔细翻看着各地送来的奏报。在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中,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到来。

一个以文明为纽带、以商贸为经络、以法度为准绳的大一统帝国,正在他的手中徐徐展开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重生官场:开局救了女市长

馅饼大叔

青藤凡修记

白夜妖

我杀怪就能获得奖励

锦鲤附体

爱发微博的我,成了职业通天代

血流三千尺

欢喜功

胖胖的萝卜

魔道之尊3

辞繁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