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章 大明第十七任皇帝
陆河山的安千君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2章 大明第十七任皇帝,大明:我天天死谏,朱元璋人麻了,陆河山的安千君,顶点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朱棣靖难登基之后,
为了抵御和反击元人的威胁,
还有巩固自己的统治,促进大明南北地区的大融合,
所以将都城从南京迁到了他的大本营——靠近北方边境的北平,
并将之改名为北京。
所以,大明便有了天子守国门的说法。
朱慈烺和李邦华知道,
皇帝说自己不能离开北京的另一番含义,便是他不想当逃跑皇帝,
于是,二人也不再提出反对意见。
朱由检继续说道,
“朕刚刚已经拟好了旨意,”
“传令太子去南京理政,统领备都的全套班马,主持南方的局面,”
“太子稚嫩,李爱卿你要多多辅助他。”
说着,
朱由检起身,拿着桌案上的旨意,亲自将它递到了朱慈烺的手中。
朱慈烺仿佛接过了千斤重担,
当即与李邦华一起跪地拜,
“(儿)臣领旨。”
朱由检仰面抬头,深呼一口气说道,
“局势糜烂,朕若遭遇不测,”
“太子当在南京即位,”
“务必要守住我大明基业啊。”
听到父皇带着失落与不甘的嘱托,
朱慈烺身为龙子,与生俱来的责任感,顿时涌上心头,
他朝父皇顿首再拜,郑重地说道,
“是!”
“儿臣定不辱使命。”
······
之后一连多日,
朱元璋没有在太庙偏殿见到朱棣,
便察觉出自己的儿子有意回避自己,
他愈发地觉得朱棣登基过程,必然有很多不可告诉自己的事,
所以,他开始跟朱由检施压,
想从对方口中知道永乐朝的详情。
而朱由检则是一如既往地为朝廷局势的发愁,
他已经执行了朱元璋教的办法,
皇权也下放了,
太子也抵达南京,开始主持南方的大局。
各地方衙门和藩地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,奏报上来的求救奏疏也少了很多,
流贼、女真人的势头,似乎也消停了许多。
但副作用也慢慢显现,
下放权力之后,
地方翅膀变硬,朝廷收到的银子减少,
请示的奏疏也少了,
朝廷下诏问事,
回复也变得很慢,甚至没有得到回复。
朱由检感受到了大权旁落的失意,
心中愈发地没底,
于是他把偏殿当成第二个御书房,
朱元璋这位老祖宗,成了他的“树洞”,
他见到朱元璋就禀报崇祯朝每日政务,
这样一来,
他也避免了回答朱元璋,有关朱棣情况的提问。
朱元璋自然是知道朱由检是在“极限转移话题”,
但崇祯危局也是他万分关切的事,
于是,
朱元璋每日不仅要面对自己洪武朝的政务,
还要提点崇祯朝的事,
加上,他对朱棣始终有心结,
郁结难舒之下,
朱元璋肉眼可见地衰老,
头上的黑发几乎全部被白头发取代,
背也变得更弯,
缔造大明的真龙,正变得垂垂老矣。
······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