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章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
深圳读客行空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44章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,印广法师【妙法莲华经】讲记全集,深圳读客行空,顶点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分别功德品第十七
又阿逸多,若有闻佛寿命长远,解其言趣,是人所得功德,无有限量,能起如来无上之慧。
对于佛所讲「寿命长远」,信解的程度是逐步加深:一者,一念信解——不怀疑为「信」,懂了叫「解」;二者,能够「解其言趣」,讲出来给人家听。所得功德,无有限量,能起如来无上之慧:你讲给一个人听,就等于供养一切佛。
何况广闻是经,若教人闻,若自持、若教人持,若自书、若教人书,若以华香、璎珞、幢幡、缯盖、香油、酥灯,供养经卷,是人功德无量无边,能生一切种智。
这是第三个层次的信解,由信解了「寿命长远」,进而到「广闻是经」。读懂了整部经典,并且还劝人来读《法华经》,而且亲自把《法华经》的内容讲给别人听,劝大家一起来受持,并且以种种的「华香、璎珞、幢幡、缯盖、香油、酥灯」来供养——这都是造成这一种气氛。那像我们现在供养《法华经》,根据现代人的情况,主要是组织法会,通过各种渠道流通法宝,等等。你能做到这一点,功德更是无量无边。
能生一切种智:你能够成就如来果位上一切的智慧和德能。「一念信解」的功德,比修持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这五度修得非常圆满,而且修了「八十万亿那由他劫」的功德,还要大无量倍。这里在那个基础之上,更是无量无边,能成就如来果位。
阿逸多,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,深心信解,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,共大菩萨、诸声闻众,围绕说法。又见此娑婆世界,其地琉璃,坦然平正,阎浮檀金,以界八道,宝树行列,诸台楼观,皆悉宝成,其菩萨众,咸处其中。若有能如是观者,当知是为深信解相。
则为:就是比量功德,你能深心信解「如来寿量」这个法义,最起码是阿罗汉位的现量功德。所以把这个信解判在前十信位。这是生「一念信解」最低保障线,最高一直到等觉菩萨。佛翻来覆去就强调这个问题,就是「信解」。信和解有没有涉及到什么动作行持啊?「则为」功德。见道即为证道。法华大教就是强调一步登天,只愁悟,不愁证。有形有相的行持是间接提醒这个心,它属于助行;听经明理属于正行。不要搞颠倒。修是修心,不是修行,就把这个心调理好。耆阇崛山:这段经文相当于二乘、藏教、通教菩萨的实证功德。「耆阇崛山」跟娑婆世界比的话,是恒河里一粒沙子而已。「
又见此娑婆世界,其地琉璃,坦然平正,阎浮檀金,以界八道,宝树行列,诸台楼观,皆悉宝成,其菩萨众,咸处其中:根据藕益大师判教,这是菩萨的实报庄严土相。比量于圆教初住位、别教初地位现量功德。「其地琉璃,坦然平正」:这是菩萨的平等心,哪像阿罗汉在耆阇崛那个山——看到的仍然是坎坷不平,而菩萨的净土就不一样。
「阎浮檀金」,是表真实。下面种种的名相概念,自己去复习一下。圆顿大法啊,就是乘理修观,只是一念信。一念妙理就圆满具足。你真正明白了万法就是我们一念心之所变现,你作如是观,就已经圆满具足。想得清楚明白,深信不疑,这就是圆满功德。
这里问:「何须以国土来譬喻我们这个信解之相?我们不着相,怎么还着相了?」藕益大师这样回答:「藏教、通教修行,初期修行的时候都要灭六根。」怎么灭六根呢?不往外看,不往外想,六根、六尘统统都要停止妄想,然后成就了;了脱了这种分段生死以后才能见到方便土。而别教菩萨也是直到五蕴破了以后,明心见性以后,才见到实报庄严国土。所以藏、通、别都要强调实修实证。破除了肉团身这种生命轮回以后能够现出这个灵体,才能见到菩萨净土。所以前面的见「耆阇崛山」,后面的见娑婆世界庄严土,都是在同一个空间。同样在这里,我们是肉眼看,二乘人是一种灵体,看到的是方便土,仍然是讲经堂,跟我们看到的没有大的区别。而菩萨在这里看的是整个娑婆世界,空间大了,但这里就不是这个东西了——黄金为地、楼台宫殿,等等,不一样。他必须是灵体出窍才能看到。
藕益大师强调是这样的,唯有圆教当下一念具足「三谛三千」。圆教一念就知道三个如来藏——「空如来藏、不空如来藏、空不空如来藏」。整个十法界森罗万象,他不需要分析就知道都是我们一个念观照的。这实际就是「无观而观、观而无观」,但你必须是深信不疑。这种情况被藕益大师称作「一心一切心,一身一切身,一土一切土」。就是讲手套大法:我这一个心,就是一切无量的心;我这一个身体,是不是就是无量的身体?我这一片国土就是无量的国土。也就是说「如来藏为总,万法为别,互为总别」。佛唯恐我们缺少信心,在这里举出藏、通、别实证的境界来打譬喻。你只要是「一念信解」了,则为藏、通、别那种现量功德。因为许多人非要执相啊——你说我成佛了,为什么我现在肉团还在这里?我怎么没有飞到灵鹫山?我怎么现在没有飞到整个一个银河系?
若有能如是观者:「观」是「见不见之见」。你可不要着相,就是从理上深信不疑,这就是靠智慧。当知是为深信解相:从横向看,无量的分身佛所体现的佛寿无量;从纵向看,无量的大菩萨众体现的佛寿无量——都是佛一念之所成就。佛能一念如是成就,任何一个众生都能一念成就。所有的念都是一个念,这一个念又是十方三世十法界万法,「自他不二」。这是「深信解相」,就看我们信不信。
到这里为止,佛从四个不同的层次来描述这个「一念信解」的特征和比量的功德。「比量功德」是方便说,在某种意义上,「比量功德」就是「现量功德」。
又复如来灭后,若闻是经而不毁訾,起随喜心,当知已为深信解相,何况读诵受持之者!斯人则为顶戴如来。
前面是讲听闻〈如来寿量品〉之「一念信解」的功德。既包括佛在世,也包括佛灭度以后,这等众生的根机。从这里是专门讲佛灭度以后,根据众生对这《法华经》的态度来判这个人的境界和功德。要分清楚。佛灭后呢,如果一个人听到这个《法华经》不会毁谤,不会怀疑指责,而起随喜心,当知已为深信解相,什么意思?这个人是再来的菩萨。
在我传法的过程中,先后有三个人:一个人来听经,我讲这是「成佛的法华、开悟的楞严」,她马上汗毛就竖起来了。还没有读,就发心这辈子一定要把《法华经》《楞严经》要读懂。第二个人呢,听说《法华经》以后,第二天上午就把《法华经》请到手,开始读诵。第三个人呢,他到寺庙里去请《法华经》。一边讲话一边把经书放到香袋里去了,钱就给人家了。她已买好了,才想起来,高兴得不得了。
前面讲了能够生欢喜心,你就是明心见性的菩萨再来,不用怀疑。这里来讲,你「何况读诵受持」,你即使一个人读诵,是不是尽虚空遍法界都能听到啊?就像宝塔上的众宝铃在妙音传法。而且「受持」,包括观照,发心生生世世弘扬,还劝导别人来修行。斯人则为顶戴如来,是什么样的菩萨啊?都是观世音那样的大菩萨。你看那阿罗汉头上有没有「顶戴如来」啊?没有的。
阿逸多,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须为我复起塔寺,及作僧坊,以四事供养众僧。所以者何?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,为已起塔,造立僧坊,供养众僧,则为以佛舍利起七宝塔,高广渐小至于梵天,悬诸幡盖及众宝铃,华香、璎珞、末香、涂香、烧香、众鼓伎乐、箫、笛、箜篌、种种舞戏,以妙音声歌呗赞颂,则为于无量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已。
有些人向藕益大师请法,涉及到执着事相的问题。藕益大师这个回答也是良苦用心。他讲,这是诸佛慈悲关照初发心的菩萨,防止被事情来妨碍正修。护法属于助修。正修是听经闻法,明白道理。他是防止初心菩萨有退转心,适合放下那些事情,专门从理论上来观照明白。
藕益大师讲,「废事从理。所益宏多。若至后心。理观既熟。则涉外不妨内观。事资于道。如油多火猛。顺流扬帆。又加橹桌。其势转疾也。」
所益宏多:「宏」就是大,所得到的利益太大太多。后心:理念已经坚固的菩萨。理观既熟:观照已经熟悉了;想都不要想,他刻骨铭心就知道万法都是我一念所现的。涉外不妨内观:「涉外」就是做外相上的种种法会啊,种种护法啊,也「不妨内观」。事资于道:事相上来帮助我们的正行,助行帮助正行。如油多火猛:就好像油越多,火就越猛。顺流扬帆,又加橹桌:本来船是顺流,又有了帆,又有了摇船的橹,是不是更快了?佛在后面也还是这么讲:你又明了理,又能怎么怎么样,那又是更加殊胜。
塔寺:「塔」是宝塔,「寺」是寺庙。僧坊:一般指居士道场。「僧」是修行人团体组织——不管在家人、出家人,有四个人以上在一起叫「僧」。一个家庭里有四个人在修行,就是「僧坊」。「坊」是处所。
四事供养:供养出家人「衣食住药」。为什么这么讲啊?能够受持《法华经》的人「则为起塔」,明白了《法华经》,你这个色身是不是就是「法华塔」?你这个心就是《法华经》。明白了《法华经》,你这个「身」就是「僧坊」,色身就是修行场所。你这个「心」就是「僧团」在修行。怎么叫「僧团」啊?我们讲了,你这个色身是无量的众生啊。所以我们成佛以后,那么多分身佛、化身佛,是不是都是一个「僧团」呐?这上面种种的「箫、笛、箜篌、众宝铃」,都是表一念供养的气氛殊胜。
阿逸多,若我灭后,闻是经典,有能受持,若自书、若教人书,则为起立僧坊,以赤栴檀作诸殿堂三十有二,高八多罗树,高广严好,百千比丘于其中止。园林浴池,经行禅窟,衣服、饮食、床褥、汤药,一切乐具充满其中。如是僧坊堂阁若干百千万亿,其数无量,以此现前,供养于我及比丘僧。是故我说,如来灭后,若有受持读诵,为他人说,若自书、若教人书,供养经卷,不须复起塔寺,及造僧坊,供养众僧。
这是佛灭度后流通《法华经》第三种情况的功德。与第二种相比,多了一个「若教人书」,多了一个「为他人说」,特指讲经说法的法师。那这个功德比前面第一、第二的功德更加殊胜。怎么殊胜?你看看,用红色的栴檀做殿堂,三十有二——过去做殿堂要三十二间啊,表四方、八正道。「高」呢,八多罗树,一个多罗相当于七仞,一仞相当于七尺,你看多大的价钱啊?而且又有百千比丘于其中止:「百千比丘」是表无量的,因为这个「殿堂」也是无量的。后边讲「若干百千万亿」这样的殿堂、僧坊,而且其中公园、浴池、禅房,衣食住药,皆「充满其中」。
所以佛再三讲「是故」,我灭度以后啊,如果有受持读诵,为他人说,能够书写——「自书」,过去没有经典,你写一本经典功德不可思议。不像我们现在「自书」。现在「自书」是成就你自己,过去「自书」是成就别人。过去有的大财主倾家荡产也只能供养一本经书。
若教人书:你自己拿钱,请别人做书,这世界上就增加一部经典。当年印度的梵文佛经是刻在贝树叶上,不知道要耗多大的心血。所以佛讲啊,你能够讲经说法、利益他人,就等于做这么大的供养。这是比量功德。
况复有人能持是经,兼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一心、智慧,其德最胜,无量无边。譬如虚空,东西南北、四维上下、无量无边,是人功德,亦复如是无量无边,疾至一切种智。
这是讲第四个层次了,他不仅能读经、讲经,还能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」,什么都修,那这个人的功德就如虚空一样,「无量无边」。「疾至一切种智」,很快就成佛。
在这里藕益大师有一段论述,他提醒修行人:「勿慕大节而昧存亡」,不能只知道正行观照:我明白这个道理就行了,而对这些行持麻木不仁。第二个,「勿据小文而迷观道」,也不要执着于这些有形有相的行持,而对佛之正法正理麻木不仁。「若得今意」,你真正明白佛的良苦用心。「先以理教定,次以行位验」,先以法理法义把你这个心定下来,接着呢,要从行持上来验证你是不是真修。「倘不尔者,鸟鼠人也」,两条做不到,你是小鸟、小老鼠那样的人,谈不上「论品论位」。这个意思是圆融的。
见道明理之人,哪有不严格要求自己,哪有不为众生着想的?我们强调不明理,只是在事相上执着行善积德,你不能成佛,绝对不是讲我们明理以后不需要行善积德。这往往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断章取义。菩萨的责任就是要「自利利他」,特别是在「明理见性」以后的种种修持,既是利他,又是更好地利己,成就定力,提升品位。
藕益大师还讲:「圆观渐深,涉事不妨正行。」按照「一心三藏」圆融、圆满、圆通这个法理法义来观照,慢慢地我们会越来越有成就。这个时候呢,做有形有相的助行,只会使我们的道行更加「渐深」。也就是以助行来帮助正行,这个功德更加殊胜,不可思议。
譬如虚空,东南西北、四维上下:「四维」就是东南、西南、东北、西北四角;东、南、西、北,属于「四方」,这是八方;加「上下」叫「十方」,这是比喻「无量无边」。「四维上下」有没有边啊?没有边。
若人读诵受持是经,为他人说,若自书、若教人书,复能起塔及造僧坊,供养赞叹声闻众僧,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,赞叹菩萨功德,又为他人种种因缘,随义解说此法华经,复能清净持戒,与柔和者而共同止,忍辱无瞋,志念坚固,常贵坐禅,得诸深定,精进勇猛,摄诸善法,利根智慧,善答问难。
阿逸多,若我灭后,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,复有如是诸善功德,当知是人已趣道场,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坐道树下。阿逸多,是善男子善女人,若坐若立若经行处,此中便应起塔,一切天人皆应供养,如佛之塔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