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鬼潇潇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1章 刘红玉结婚,我的锦绣年华,一鬼潇潇,顶点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往左一拐,是一个特别大的院子,左边是宽敞的灶屋。在宽阔的院子最右边靠墙处,搭了一片顶棚,从南到北拉着一根钢丝线。杨柱指着说:“以后衣服可以挂在这儿晒,就算下雨,家里没人也不用收,既能晒到太阳,又淋不着雨。”大家纷纷称赞道:“这房子盖得可真好,以后要是有钱了,我也要盖这样的房子。”刘红芳他们也非常满意,在农村,这样的房子确实独一无二。
从灶屋到正屋,还有一个完全盖严实的棚子,又高又宽。杨柱说:“我想着,以后要是买了农机,可不能放在外面风吹日晒的,弄个棚子,既能放农机,又能放粮食。”说着,他不知想到了什么,原本黑红的脸上竟泛起了一丝红晕,“以后要是房间不够用,这个棚子也可以加盖成一间屋子。”众人听了,哄堂大笑起来,有人打趣道:“哎呦,杨柱这是结了婚,嘴也变甜了,会规划以后的日子了!”两个新人听了,羞得满脸通红,其他人则笑眯眯地看着他们。
进了正房,中间是堂屋,两边各有一个房间。房间特别宽敞,其中一个房间还分成了里屋和外屋,没有分隔的那间则布置成了新房。新房粉刷得雪白亮堂,后墙留了一扇小窗户,因为房顶较高,窗户几乎开到了顶部,主要是用来透光和排气,平时根本够不着。靠墙摆放着一张木头床,床上铺着大红色的“花开富贵”被褥,一对绣着鸳鸯戏水的枕头方方正正地摆在床头中间。床尾放着一个大立柜,柜门上贴着红纸剪成的双喜字。再旁边,是一台胡桃色的梳妆台,大家围在梳妆台旁,又是赞叹又是抚摸。有人问道:“这是什么呀?这桌子怎么还有镜子,抽屉这么大,还配了个大板凳,真好看!”还有人对杨柱说:“杨柱,这都是你做的吗?你是怎么做到的,太厉害了,等有空了,你也帮我做一个呗。”杨柱挠挠头,憨厚地笑了笑,略带炫耀地说:“这可不是我做的,俺那床和柜子是我亲手做的,这个梳妆台是红玉家里陪嫁过来的。人家送过来的时候是一块块的板子,现场组装的,一个个拧上去就行。这梳妆台太大了,怕运输的时候磕碰着,就提前送过来放这儿了。”村里人听了,又是一阵羡慕,纷纷感叹杨柱出去闯荡了几年,回来就盖了这么漂亮的大房子,还娶了个虽然年纪大些,但没结过婚,还陪送了这么好嫁妆的媳妇,真是好福气。
这个梳妆台是刘红玉从北京买的,她找车把梳妆台运了回来,又在市里请了工人跟着一起过来组装,前前后后花了不少钱。刘红兵觉得这钱花得值,他没跟任何人提过梳妆台的价格。他在北京看到当地女孩结婚时都会陪送一台梳妆台,前面的姐姐他没送,现在到了这个最小的妹妹,他有能力送,就想满足妹妹的心愿。他没有声张,只把梳妆台当作一件普通的家具,这样也不会引起别人过多的议论。
至于给刘红玉钱,刘红兵不是不想给,而是他深知帮得了一时,帮不了一世。既然刘红玉要嫁到杨家,以后就得靠自己过日子。他打听过,杨家欠的钱并不多,不会影响正常生活。他担心自己直接把钱还了,会让杨柱家产生别的想法。他可以在其他方面给刘红玉一些支持,有机会也会帮她一把,但不会直接给钱,因为他怕这样会让人产生惰性。
由于新人都已经三十多岁,大家也就没有安排年轻人闹新房的环节。众人安安稳稳地吃完酒席,给孩子们发了喜糖后,便各自散去了。刘红玉跟着送走了娘家人,站在门口,直到看不见他们的身影,才收起心中的万千思绪,和杨柱一起关上了大门。
刘红兵带着送亲的人,跟着小汽车回到家,和殷长安商量着明天就返程。殷长安看了看殷锦年,对刘红芳说:“要不,你和咱弟先回北京吧。这几天,年年就要报名上中学了,还得办理住校手续,也不知道她能不能适应。我留下来帮她把这些事情办好再过去。”刘红芳满心不舍,说:“我也担心她不行,要不你去吧,我留下来陪着她。”殷长安摇了摇头,说:“你去不太合适,学校里的老师你也不认识,到时候交钱、签名这些事儿,你又不识字,也不清楚具体流程。年年不懂,你也不懂,要是弄错了可就麻烦了。”刘红兵也在一旁说道:“确实,殷哥懂得多一些,要是留一个人照顾年年,他比你更合适。”刘红芳虽然舍不得女儿,但听了他们的话,也明白事情的轻重缓急,只好同意自己先回北京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