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4章 建安七子:在战火中写诗的文化天团
带帽衣服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34章 建安七子:在战火中写诗的文化天团,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,带帽衣服,顶点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汉献帝初平三年(192 年),长安城在李傕、郭汜的混战中沦为废墟,17 岁的王粲抱着祖父王畅的遗稿,跟着难民队伍往城外逃。破破烂烂的衣摆上沾满草灰,鞋帮子早磨穿了,露出冻得通红的脚趾 —— 谁能想到,这个瘦小丑陋的少年,即将在文坛掀起一场风暴。
此时的左中郎将蔡邕府邸,正上演着离奇一幕:60 岁的蔡邕听说王粲来访,慌忙中把鞋子穿反了,拖着鞋就往外跑,腰间的玉佩叮当作响。门客们面面相觑,要知道蔡邕可是连董卓都要礼让三分的文坛泰斗,此刻却像追星族见了偶像。
门一开,王粲愣住了,只见蔡邕对着他倒头便拜:\"此乃王畅公孙,有异才,吾不如也!\" 满座宾客望着这个身高不足五尺、长相平平的少年,集体傻眼。蔡邕却拉着王粲的手不放,转头对家人吼:\"把东厢房的藏书全搬过来,以后都是仲宣的!\" 吓得王粲赶紧作揖:\"老大人折煞晚生了!\"
中原混战,王粲南下荆州投靠刘表,想着 \"乱世凭才学安身\",却栽在颜值上。刘表隔着屏风见他第一面,就皱起眉头 —— 史载王粲 \"貌寝而体弱通侻\",说白了就是又丑又瘦还不修边幅。刘表转头对属官叹气:\"空有才华,可惜长得太随意,难成大器。\"
这一晾就是十五年,王粲只能在荆州当 \"高级顾问\",空有《荆州文学记官志》这样的大作,却没人采纳他的谋略。直到建安十三年(208 年),刘表病死,他立马找到刘琮:\"曹公破袁绍、定北方,现在大军压境,您觉得是学袁绍刚愎自用,还是学刘晔识时务者为俊杰?\" 刘琮犹豫,他直接掏出曹操的密信:\"您看,曹公承诺 ' 归顺者封爵,抗拒者屠城 ',您选吧。\"
曹操在汉水边大摆庆功宴,王粲端着酒碗就往主桌凑,当着满朝文武开夸:\"昔袁绍拥四州之地,却让许攸这样的奇才投靠明公;刘表坐拥荆襄,却把诸葛亮这样的卧龙晾在隆中。明公您定冀州时,一进城就把审配的粮仓分给百姓;平荆州后,立马让蒯越这样的荆州名士做太守,这操作,连周文王看了都得竖大拇指!\" 曹操笑得合不拢嘴,当场任命他为军谋祭酒,成了丞相府的核心智囊。
王粲的记忆力,在丞相府是出了名的 \"变态\"。有次跟曹操去视察新修的铜雀台,路过一块残破的汉碑,他扫了两眼就继续赶路。同行的杨修不服,问:\"仲宣可还记得碑文?\" 他冷笑一声,当场背诵,连断句和通假字都分毫不差,最后还补上一句:\"倒数第三行的 ' 孝廉 ',其实是 ' 孝悌 ' 之误,原碑风化了。\" 杨修当场傻眼。
更绝的是在军帐里看别人下棋,棋盘被打翻,他随手在地上摆出复原图。棋手不信,用丝巾盖住原棋盘,让他在另一张棋盘上重摆,结果每个棋子的位置都一模一样。曹操开玩笑:\"仲宣脑子是装了活字印刷术吧?下次记军粮账本,直接让你过目就行!\"
建安二十二年(217 年),王粲跟着曹操征吴,走到安徽境内突然染病。临终前,他抓着曹丕的手念叨:\"《七哀诗》第三篇还没写完,里面那句 ' 百里不见人,草木谁当迟 ',记得帮我补上...\" 曹丕含泪点头,却没想到,王粲死后,两个儿子被魏讽谋反牵连,惨遭诛杀。一代奇才绝后,只留下《王粲集》六十篇,其中《登楼赋》里 \"虽信美而非吾土兮,曾何足以少留\",道尽乱世文人的漂泊之痛。
中平六年(189 年),大将军何进的幕府里,26 岁的陈琳盯着面前的征兵文书直摇头。何进想召董卓进京杀宦官,他直接拍案:\"将军您手握天下兵权,杀十常侍跟烧眉毛一样简单,干嘛引狼入室?当年赵高乱秦,就是因为外兵入京,您这是把刀递给董卓啊!\"
何进拍桌怒吼:\"书生懂什么!没有董卓,太后怎会听话?\" 陈琳叹气退下,转头写了篇《谏何进召外兵疏》,里面那句 \"掩目捕雀,自欺欺人\" 成了千古名句。果然,董卓进京后废少帝、杀何进,陈琳只能逃亡冀州,投靠袁绍。
建安五年(200 年),袁绍在官渡集结十万大军,命陈琳写讨曹檄文。陈琳喝了三碗酒,提笔就来:\"操祖父腾,故中常侍,饕餮放横,伤化虐民;父嵩,乞丐携养,因赃假位,舆金辇璧,输货权门...\" 把曹操祖父曹腾是宦官、父亲曹嵩买官的老底全掀了,连曹操 \"赘阉遗丑\" 的出身都不放过。
这篇檄文传到曹营,正犯头痛病的曹操吓得冷汗直冒,居然觉得头不疼了,拍着桌子笑:\"陈孔璋(陈琳字)骂人比华佗的针灸还管用!\" 后来袁绍兵败,陈琳被俘,曹操拎着檄文问:\"你骂我就算了,干嘛骂我爸我爷爷?\" 陈琳梗着脖子:\"箭在弦上,不得不发耳!\" 曹操爱才,不仅没杀他,还让他和阮瑀一起当司空军谋祭酒,专门写公文。
在曹操麾下,陈琳的笔杆子成了 \"战略武器\"。征讨张绣时,他写《为曹公与张绣书》,把张绣捧成 \"豪杰之士\",吓得张绣赶紧投降;劝降孙权时,他写《为曹公与孙权书》,先夸孙权 \"继承父兄之业,割据江东\",再吓唬 \"赤壁之战的火船还没凉,您确定要硬刚?\" 连孙权都忍不住跟部下说:\"陈孔璋的笔,比周瑜的箭还厉害。\"
建安二十二年(217 年),疫病爆发,陈琳染病去世。曹丕写信给吴质时哭穷:\"当年咱们在铜雀台开文学 party,孔璋喝多了把墨汁泼在我衣服上,现在想起来,恍如隔世啊...\"
建安三年(198 年),骠骑将军曹洪的亲兵在太行山搜了三天,终于在山洞里找到阮瑀。这位 \"竹林七贤\" 阮籍的父亲,此时正抱着古琴哼《诗经》,见曹洪的人来,把琴一摔:\"让曹洪死了这条心,我不当他的文书匠!\"
曹洪气得不行,曹操却笑了:\"此乃蔡邕弟子,怎可强逼?\" 亲自摆下酒席,请阮瑀出山。酒过三巡,曹操突然拔剑起舞,阮瑀却在一旁冷笑:\"明公舞剑如虎,可惜缺了点文雅。\" 曹操不怒反喜:\"先生若肯出山,我军中缺的就是文雅。\" 阮瑀这才点头,成了司空军谋祭酒。
建安十二年(207 年),曹操北征乌桓,阮瑀随军出征。某天在马背上,曹操突然说:\"先生何不为大军写首壮行诗?\" 阮瑀不慌不忙,掏出随身携带的竹简,上面竟已写好《驾出北郭门行》:\"驾出北郭门,马樊不肯驰。下车步踟蹰,仰折枯杨枝...\" 把战乱中的百姓疾苦写得入木三分,曹操读罢感叹:\"先生在马背上都能写诗,真是活神仙!\"
曹丕当五官中郎将时,常找阮瑀开文学沙龙。有次喝多了,曹丕开玩笑:\"元瑜(阮瑀字)的诗,像妇人绣花,缺了点男儿气。\" 阮瑀当场回怼:\"中郎将的诗,像武夫舞剑,缺了点文人气。\" 气得曹丕吹胡子瞪眼,却又拿他没办法 —— 谁让阮瑀是文坛前辈呢?
建安十七年(212 年),阮瑀病逝,曹丕亲自撰写祭文:\"元瑜书记翩翩,致足乐也。每有军事文书,倚马可待,真乃我大魏笔杆子之魂。\"
建安年间,袁绍多次征辟徐干,都被他拒绝。别人劝他:\"袁家四世三公,跟着混能当官!\" 他却摇头:\"乱世当官如履薄冰,不如写书来得踏实。\" 躲在北海老家,每天读书写《中论》,饿了啃窝头,渴了喝井水,活成了建安版 \"陶渊明\"。
曹操平定北方后,亲自写信请他出山:\"孤闻先生着《中论》,论 ' 大义 ' 篇说 ' 王者之法,不得与民争利 ',正合孤意。愿先生出山,共商治国之道。\" 徐干这才勉强答应,成了司空军谋祭酒掾属。
在丞相府,徐干从不参与政治斗争,每天抱着竹简研究儒家经典。曹丕找他讨论 \"才与德\" 的关系,他正色道:\"才者,德之资也;德者,才之帅也。若无德,才越高,为祸越大。\" 吓得曹丕赶紧记在小本本上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