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2章 蜀汉文官天团:在治世与乱世之间的硬核坚守
带帽衣服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52章 蜀汉文官天团:在治世与乱世之间的硬核坚守,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,带帽衣服,顶点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东汉末年的益州,就像一个被糖衣包裹的毒丸 —— 表面是 \"天府之国\" 的富庶,实则是豪强横行的奢靡之地。当新任成都令董和穿着打满补丁的青衫踏入衙门时,迎接他的不是下属的拜见,而是库房里堆积如山的金银玉器折射的刺眼光芒。这位来自南郡枝江的清官,用马鞭敲了敲鎏金烛台:\"蜀地百姓尚在饥寒,你们却用这样的器物?\"
第一把火,董和烧向了自己。他砸了官府的雕花官轿,换成了牛车,车辕上还刻着 \"俭以养德\" 四个大字。每天带着衙役走街串巷,看见哪家办丧事用了金丝楠木棺材,直接冲进去掀棺材盖:\"《礼记》有云,棺不过三寸,你们想让先人在地下被骂奢靡吗?\" 豪强们恨得咬牙,却拿这个不要命的清官没办法 —— 他连自己的俸禄都捐给了学堂,家里人每天吃的是菜粥,穿的是粗布衣裳。
最绝的是在牛鞞县任上,当地土豪办婚宴,摆了三十道菜,董和带着衙役抬着五道菜就闯进去:\"从今天起,婚宴不得超过五菜一汤,多出的菜,本官替你们分给穷人!\" 土豪想用钱收买,他指着对方的鼻子骂:\"你爹当年饿晕在路边,是我爹用半块炊饼救的命,如今你却如此奢靡,对得起你爹吗?\" 从此,蜀地的奢靡之风竟真的慢慢扭转。
刘备定蜀后,董和被征为掌军中郎将,和诸葛亮成了办公室搭档。一个是 \"抠门\" 到油灯只点半盏的清官,一个是 \"运筹帷幄\" 的军师,两人的日常互动堪称蜀汉版 \"反差萌\"。诸葛亮熬夜办公,董和会突然推门进来:\"军师,这灯油够普通百姓家半年用度了,换成菜油灯吧!\" 诸葛亮无奈苦笑,却在第二天发现办公桌上多了盏省油的陶灯 —— 原来是董和亲自去陶器坊定制的。
每次讨论政务,董和必带三卷竹简,每卷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建议。有次诸葛亮想提拔一位能干但有点贪小便宜的官吏,董和拍着桌子反对:\"贪墨便是贪墨,今日放他一马,明日便有百人造反!\" 诸葛亮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,从此蜀汉吏治更严。后来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里提到 \"董幼宰参署七年,事有不至,至于十反,来相启告\",说的就是董和为了一个政策,能往返十次丞相府,直到说服为止。
董和在益州太守任上,家人从未吃过一次肉。他的儿子董允穿的衣服,都是妻子亲手织的麻布,补丁摞补丁。有人劝他:\"您身为太守,何必如此苛待家人?\" 他却指着后院的桑树:\"我董家世代务农,能有今日,全靠百姓支持。若家人穿金戴银,与那些豪强何异?\"
建安二十三年(218 年),董和病逝,家里清点遗物时,所有人都红了眼眶 —— 除了几箱竹简、一套官服,竟连一石粮食都没有。诸葛亮亲自为他写祭文,提到 \"幼宰治蜀,如良医用药,猛药去疴,却不伤根本\",并号召全体官员向他学习。从此,蜀汉的衙门里,\"董幼宰遗风\" 成了清廉的代名词。
零陵烝阳的刘巴,是那种连走路都带着 \"生人勿近\" 气场的才子。刘表连辟三次,他都躲进深山,举茂才也不就,还放话:\"乱世之中,诸侯皆庸碌辈,不足与谋。\" 曹操征荆州,别人都往南投奔刘备,他却北上投靠曹操,理由是:\"刘备一介武夫,哪懂治国安邦?\" 曹操大喜,以为得了珍宝,派他去招纳长沙、零陵、桂阳三郡。
没想到刘备先一步拿下三郡,刘巴无法复命,只好逃到交址,连名字都改成 \"张巴\",生怕被认出来。交址太守士燮请他吃饭,他嫌弃当地饭菜口味重,自己带了盐和酱,边吃边皱眉:\"此等滋味,如何入口?\" 士燮哭笑不得:\"先生若嫌难吃,不如去蜀地,那里有中原厨子。\" 没想到这句话,竟成了刘巴人生的转折点。
刘巴辗转到蜀地,被刘备的部下认出,五花大绑送到刘备面前。他梗着脖子请罪,没想到刘备哈哈大笑:\"当年你躲我,如今可跑不了了!我有诸葛亮,你有管仲之才,咱们共治蜀汉如何?\" 刘巴抬头,看见刘备眼中的真诚,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:\"乱世之中,得明主者得天下。\" 终于松口答应。
建安二十四年(219 年),刘备称汉中王,所有的文诰策命都交给刘巴。他闭门不出三天,写出的《劝进表》让诸葛亮都拍案叫绝:\"昔高祖斩白蛇起义,今大王承汉室正统,当顺天应人,克复中原!\" 曹操读到这篇文章,气得摔杯子:\"刘巴若为我所用,何愁天下不定?\"
刘巴的怪癖也不少:不治产业,不交朋友,连诸葛亮来找他,都得在门口等半个时辰 —— 他要先整理好衣冠,才肯见客。有人劝他随和些,他说:\"吾本归附非素,若再结党,岂不是授人以柄?\" 直到去世,他的书房里除了笔墨竹简,竟没有一件值钱的物件。
襄阳宜城的马氏五兄弟,各个有才,但最耀眼的还是 \"白眉\" 马良。他眉中有白毛,乡里流传:\"马氏五常,白眉最良。\" 刘备领荆州时,征他为从事,第一次议事,他就指着地图说:\"荆州北据汉、沔,东连吴会,若能结好孙权,西取益州,大业可成。\" 刘备当场拍大腿:\"季常此谋,与孔明的隆中对不谋而合!\"
刘备入蜀,马良留荆州,给诸葛亮写信:\"闻雒城已拔,此天祚也。尊兄应期赞世,配业光国,魄兆见矣。\" 诸葛亮读罢,对身边的马谡说:\"你哥哥有王佐之才,可惜你只学了皮毛。\" 马谡不服,后来果然在街亭栽了跟头。
出使东吴时,马良展现了超高的外交技巧。诸葛亮让他自己写介绍信,他大笔一挥:\"寡君遣掾马良通聘继好,以绍昆吾、豕韦之勋。其人吉士,荆楚之令,鲜於造次之华,而有克终之美,愿降心存纳,以慰将命。\" 孙权读罢,对左右说:\"此信既有礼貌,又暗含结盟之意,比那些虚浮的外交辞令强多了。\" 亲自设宴款待,席间马良谈起吴蜀唇齿相依的道理,孙权频频点头,从此吴蜀联盟更稳。
章武二年(222 年),刘备东征吴,马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。他带着蜀锦和粮食,亲自到各部首领帐中,用当地语言说:\"我们刘皇叔,是中山靖王之后,跟你们一样,都是反抗暴政的好汉。\" 各部首领感动,纷纷接受印号。可惜,当他带着好消息返回时,刘备已在夷陵兵败,他在乱军中被杀,临终前还紧握着印信:\"不能让蛮夷兄弟失望......\"
南阳人陈震,早年跟着刘备在荆州混,出了名的 \"稳当\"。刘备入蜀,他负责督运粮草,从未出过差错,诸葛亮夸他:\"孝起做事,如秤杆称物,分毫不差。\" 建兴七年(229 年),孙权称尊号,陈震奉命出使,出发前跟诸葛亮开玩笑:\"亮啊,我这次去,要是孙权要跟我比酒量,你可得给我准备醒酒汤。\" 诸葛亮大笑:\"孝起的酒量,怕是能喝倒半个东吴。\"
到了吴界,陈震先给守关将领写信:\"东之与西,驿使往来,冠盖相望,申盟初好,日新其事。东尊应保圣祚,告燎受符,剖判土宇,天下响应,各有所归。\" 既表达了对孙权称帝的认可,又暗含 \"咱们还是要共同抗曹\" 的意思,让守关将领都感叹:\"蜀使果然会说话。\"
在武昌,陈震与孙权升坛歃盟,讨论分天下的方案。孙权想多占几个州,陈震笑着说:\"当年高祖与项羽分鸿沟,如今咱们分天下,当以函谷关为界,徐、豫、幽、青属吴,并、凉、冀、兖属蜀,司州嘛,咱们共讨曹操后再议。\" 孙权见他不卑不亢,只好同意。盟约达成后,陈震在吴地游玩了三天,每天都去市集跟百姓聊天,收集民情,回蜀后写成报告交给诸葛亮 —— 连外交都做得如此细致,难怪诸葛亮说他 \"忠纯之性,老而益笃\"。
董允是董和之子,却比父亲多了份刚正不阿。刘备立太子,他选为舍人,每天盯着刘禅读书,比亲爹还严格。有次刘禅偷懒,他直接把书扔到地上:\"殿下可知,当年先帝在新野,每天读书到三更?\" 刘禅吓得赶紧捡起书,从此对他又敬又怕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