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章 结识赵主任
都灵城府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5章 结识赵主任,重生80:进山打猎后,我靠摆摊起家,都灵城府,顶点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一道略带威严的声音从帘后传来。
紧接着,帘子被拉开,露出病床上的人。
那是一位五十岁上下的中年男人,背靠着床头,身上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褐色中山装,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,手里正拿着一份报纸在看。
“赵主任您好!”
张诚连忙快步上前,恭敬地自我介绍,“我叫张诚,是张家村来的!”
他先是问好,然后略带歉意地继续道:“赵主任,这么晚了还来医院打扰您,实在是很唐突……”
赵主任放下手中的报纸,脸上露出一丝和蔼的笑容,抬手示意张诚不用客气。
“都是为人民服务嘛,哪有什么唐突不唐突的。”
“小同志,你还是抓紧时间说重点吧,这么晚了,你来医院找我,是有什么事儿吗?”
“赵主任,是这样的。”
张诚也不再客套,开门见山地说道:“我想问问,咱们供销社现在还收黄精吗?”
“就是那种晒干了的黄精。”
说着,他指了指放在病房门口的麻袋。
赵主任这才注意到地上的麻袋。
他皱了皱眉头,有些疑惑地问道:“现在这大雪封山的,路这么难走,你们村里人为什么不等开春雪化了,再来县里卖黄精呢?”
张诚苦笑一声,无奈地解释道:“赵主任,我们也是实在没办法了啊。”
“今年这场大雪,真是几十年都遇不到的,山都封了,村里家家户户的存粮都快吃完了。”
“前段时间,雪还没这么厚的时候,我们还能进山打点猎物,勉强维持。”
“可现在,山里的积雪都快没过膝盖了,进山打猎也难了,再不想法子,恐怕就要断粮了……”
“唉!”
听完张诚的解释,赵主任长长地叹了口气,神色也变得凝重起来。
“小同志,你们村里的困难,我们县里都了解。”
“你们要相信政府,再大的困难,只要咱们上下齐心协力,都是能够克服的。”
“既然你冒着这么大的风雪,不远几十里山路,跑到县里来卖黄精……”
赵主任顿了顿,目光落在张诚的脸上,语重心长地说道:“说明你们村里,是真的困难到了一定程度了。”
张诚乖乖地站在那里,认真地听着赵主任讲话,脸上适时地露出感激和期盼的神色。
他知道,和领导打交道,要懂得耐心。
特别是这种上了年纪的领导干部,都喜欢讲政策,讲道理,来上一段“激情澎湃”的演讲。
他要做的,就是认真听着,适当的时候,配合着露出被“激励”到的表情。
果然,赵主任又开始了他的“长篇大论”。
足足讲了五六分钟,赵主任才停了下来,喝了一口水,润了润嗓子,然后才重新看向张诚,语气缓和了一些。
“小同志,你这次带来了多少黄精?”
“大概有七十斤左右吧。”张诚估摸着说道。
赵主任点点头,沉吟片刻,说道:“这样吧,看在你们村里情况特殊的份上,我就破例一次,按一块五一斤的价格,把你们带来的这些黄精都收了。”
说着,赵主任拿起放在床头柜上的一个旧笔记本,撕下一页纸,刷刷刷地写了一张收购条子。
然后,他又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,拿出一个红色的印章,郑重地在条子上盖了下去。
赵主任将盖好章的条子递给张诚,语气温和地说道:“小同志,你拿着这张条子,明天一早去县供销社,找业务科的老刘,他会给你们结账的。”
“赵主任,这真是太感谢您了!”
张诚激动地接过条子,对着赵主任深深地鞠了一躬,“我代表张家村所有的村民,感谢您对我们的帮助和支持!”
“不用谢,这是我应该做的。”赵主任笑着摆摆手,示意张诚不必客气。
人人都喜欢听好话,领导干部也不例外。
特别是这种真心实意,带着感激的“高帽子”,更是让人心情舒畅。
张诚心里盘算着,明天是不是应该去街上找人做一面锦旗,再把赵主任的“先进事迹”好好宣传宣传?
不过,卖黄精这点小钱,并不是他的主要目的。
他之所以冒着风雪,跑到县城来,更重要的是想借着这次机会,搭上供销社这条线,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“商机”。
毕竟,现在虽然国家政策有所松动,但私人做生意依然处处受限,稍有不慎,就会被扣上“投机倒把”的帽子,轻则没收货物,重则锒铛入狱。
想要正大光明地做买卖,最好还是能挂靠在国有企业或者事业单位下面。
现在好不容易有机会接触到供销社的主任,张诚自然不愿意轻易放弃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。
他试探着问道:“赵主任,我还有个不情之请,不知道您能不能帮帮忙?”
“哦?什么事?你说说看。”赵主任饶有兴致地看着张诚。
“赵主任,我能不能从供销社这边,进一批货,拿回村里去卖?”
“嗯?”
赵主任闻言,原本和蔼的笑容微微收敛,眉头也挑了起来,目光审视地打量着眼前这个看起来有些憨厚的年轻人。
“小同志,你现在的这个想法,可是很危险的。”
“赵主任,我们也是实在没办法啊!”
张诚再次苦着脸,开始对着赵主任大倒苦水。
“赵主任,您是知道的,我们张家村离县城,足足有三十多里山路,别说现在大雪封山,路都快被雪埋了,就算是春秋季,来县城一趟,也很不容易啊。”
“村里人平时要买点油盐酱醋,针头线脑这些生活必需品,只能跑到几十里外的县城来买。”
“一来一回,路上就要耽误一天的时间,实在是太不方便了。”
“家里的油盐酱醋一旦用光,只能互相借,勉强对付着过日子……”
事实上,县里的高层领导,早就注意到了农村商品流通不畅的问题,也一直在想办法解决。
供销社这边,也为此开了几次会议,专门讨论如何改善农村地区的商品供应。
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案,就是在一些交通不便,位置偏远的村子里,设立供销社的代销点,作为一种尝试。
但是,代销店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开的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