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2章 李乾顺征兵御强敌
六卖生煎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392章 李乾顺征兵御强敌,魂穿林冲:开局带娘子杀出东京,六卖生煎,顶点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李乾顺其实不傻,也知道昭军不好惹,但是他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,面对即将到来的浩劫,他必须要提前做打算。
以现在的发展趋势,昭军迟早要一统天下的。
与其到时候被各个击破,还不如现在与宋国结为同盟,不仅能获得一些补给,还能转移国内矛盾,是十二监军司即使有怨言也不得不响应他的征兵诏令。
毕竟,等昭军打入西夏内部,那么大家都要玩完,所以,提前应对,说不得还能争取一线生机。
而他的底气,来自于国中的精锐骑兵。
西夏骑兵分为重骑兵和轻骑兵,即铁鹞子和擒生军。
铁鹞子为西夏最精锐的重装骑兵,堪称 “王牌部队”。
士兵与战马均披重甲(甲胄多为冷锻铁制,防御力极强),负责正面冲击敌军阵列。
据《宋史?夏国传》记载,铁鹞子 “乘善马,重甲,刺斫不入,用钩索绞联,虽死马上不坠”,作战时以 “连环马” 战术(马匹用绳索相连)保持阵型,冲击力惊人,是突破敌军防线的核心力量。
擒生军轻骑兵为主,兼具侦察、突袭与掳掠功能。机动性极强,常深入敌后袭扰补给线、捕捉俘虏(“擒生” 之名由此而来),配合主力作战。
其次,西夏军武器装备也十分精良,近战武器有西夏剑(“夏国剑”,锋利闻名中原,宋人称 “天下第一”)、环首刀、长枪、骨朵(钝器,破甲效果佳)。
远射武器有复合弓(借鉴匈奴、突厥工艺,射程远、威力大)、驽(部分配备 “神臂弓” 技术,精准度高)。
防护装备除铁鹞子的重甲外,普通骑兵多着皮甲或轻铁甲,兼顾防御与机动性。
西夏骑兵的战术灵活多变,主要有突袭与伏击,即依托轻骑兵的高机动性,常选择地形复杂的山地、沙漠设伏(如好水川之战,西夏骑兵利用山谷地形诱敌深入,围歼北宋军队);
游击袭扰,对付强敌时,避免正面决战,而是以小股骑兵不断袭扰敌军粮道、骚扰营地,消耗敌方战力(后期对抗蒙古时常用此战术)。
重装突击与轻骑配合,铁鹞子正面冲击撕开防线后,轻骑兵迅速跟进扩大战果,形成 “重骑破阵 + 轻骑追杀” 的组合战术。
依托地形作战,在黄土高原、沙漠、草原等地形中,骑兵可借助熟悉环境的优势快速转移,使敌军难以追踪。
西夏骑兵是西夏立国的军事支柱,在与周边政权的战争中屡建战功。
历史上,在三川口、好水川、定川寨等战役中,西夏骑兵以优势战术大败北宋禁军(北宋军队以步兵为主,机动性不足),迫使北宋签订 “庆历和议”,承认西夏的实际独立地位。
西夏骑兵在与辽的贺兰山之战中,利用地形设伏,击败辽兴宗亲率的十万大军;面对金军时,通过骑兵的灵活调度保持战略平衡,使西夏在金灭辽、灭北宋后仍能维持独立。
蒙古崛起后,西夏骑兵成为抵抗蒙古铁骑的主力。尽管最终因国力悬殊失败,但多次以突袭战术重创蒙古军队(如 1209 年蒙古攻兴庆府时,西夏骑兵袭扰蒙古后方,迫使其暂时撤军)。
究其骑兵强盛的原因,无非是游牧传统的延续,即党项族长期的游牧生活培养了大量优秀骑手,为骑兵提供了稳定兵源。
实行 “监军司” 制度,每个监军司均以骑兵为核心战力,且牧场与军队直接挂钩,确保战马供应。
借鉴中原的冶铁技术(冷锻甲)、西域的养马经验(培育良马)及中原的军事典籍(如《孙子兵法》),不断优化装备与战术。
李元昊等西夏君主均亲自率军征战,强调骑兵建设,将最优质的资源投入骑兵部队。
毫无疑问,西夏在历史上,以小国之力,创造了巨大辉煌,打出了赫赫威名。
但是现在,面对昭军的火器,西夏骑兵,终究会成为垫脚石,成为历史。
林冲充分分析过西夏的国情兵力,所以杜壆十分舍得的将火器作为主攻手段。
果然,在西夏军队还未适应火器的恐怖之力前,两路大军轻取静州、绥州。
西夏君臣及各地守军,终于慌乱起来。
在一片充满残酷和血腥的征兵过程中,西夏,迎来了风雨飘摇的时候。
但李乾顺并不后悔自己的决定,甚至这一天,他早有预料。
因此,他将临时组织起来的十万大军,开到银州以东,准备和昭军决一胜负。
若是胜了,顺势反攻,夺回静州、绥州。
若是败了,将陆续征集起来的大军,布防在银州、兴庆府之间,做最后的挣扎,也就是西夏保卫战。
至于南下协助赵桓的三万大军,就作为最后的筹码。
万一有个好歹,还有一个退路。
他自信,有这三万大军在,取代赵桓也不是没有可能。
在这样的氛围中,昭国和西夏的大战进入白热化。
杜壆将两支兵马集结在一起,在银州城外,和西夏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决战。
西夏以嵬名阿吴为统军大将,以芭里祖仁为后方调度,统领十万大军,在银州布防,死磕昭军。
只是,他们引以为傲的骑兵,即使在城外野战之中,也没能占到丝毫便宜。
当嵬名阿吴以骑兵冲阵时,杜壆便用火炮、霹雳弹、火绳枪、手雷、八牛弩、神臂弓、弓弩等覆盖打击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