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章 驰道试跑(基建爽点落地)
潘哈哈之君有道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6章 驰道试跑(基建爽点落地),乾坤重塑始皇再造华夏版图,潘哈哈之君有道,顶点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咸阳南门的城墙上,李岩按住被风吹得猎猎作响的黑色旌旗。脚下的驰道如黑色巨蟒般向北方延伸,路基用熟石灰混合黏土夯实,表面铺着整齐的青石板,缝隙间甚至插不进刀刃——这是他参照现代公路标准改良的「秦版混凝土」。
\"陛下,车队已就绪。\"蒙恬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,这位铁血将领亲手为八匹骏马拉的青铜轺车系上红绸,马具上的熟铁铃铛在风中发出清脆声响,\"按照您的要求,车轮间距统一为六尺,正好契合驰道路槽。\"
李岩点头,目光扫过围观的百姓。人群中既有穿着粗麻短打的农夫,也有衣着华美的商贾,甚至混着几个头戴毡帽的匈奴斥候——他们伪装成马贩,却不知驰道旁的灌木丛里,藏着二十名铁鹰锐士,每人腰间都别着最新的连弩。
\"出发!\"他登上轺车,马鞭轻挥。八匹战马同时起步,车轮碾过青石板,发出整齐的\"咯噔\"声。李岩掏出怀表——这是他用司南改造的计时工具,表盘上的小篆刻度显示,此刻正是巳时三刻。
最初的十里路,百姓们还能听见车声;三十里后,马蹄声已如远处闷雷;百里之后,轺车掠过函谷关,守关士兵甚至来不及看清车上旗帜,车队已消失在崇山峻岭之间。李岩看着怀表计算,平均时速达到二十里,换算成现代单位,正是惊人的八公里!
\"当年修郑国渠时,寡人就想修这样的路。\"他对身旁的蒙恬说,后者正抓着车栏,满脸难以置信,\"有了驰道,从咸阳到九原,骑兵三日可达,粮草七日可至。若是长平之战时有这路...\"
蒙恬喉头滚动,他当然记得那场惨烈的战役——四十万赵军因粮道被断而惨败,如今听李岩一说,心中不禁涌起豪情:\"若真如此,末将愿率三十万铁骑,踏平匈奴王庭!\"
就在这时,前方突然出现一群羊。牧民挥着鞭子,却故意将羊群赶向驰道中央。驭手猛拉缰绳,战马人立而起,李岩眼疾手快,抓住马鬃才稳住身形。蒙恬已抽出佩剑,却被李岩抬手阻止:\"让开道,别伤了百姓。\"
羊群散开时,李岩注意到牧民腰间挂着的皮袋——上面绣着楚地特有的凤鸟纹。他与蒙恬对视一眼,后者立刻会意,暗中派斥候跟上。车队重新启程时,李岩摸了摸车轼上的凹痕,那是刚才急停时撞出的痕迹,青石板路面却完好无损。
申时初刻,车队抵达第一个邮亭。这是一座高三丈的夯土建筑,飞檐下挂着\"速\"字大旗,二十名驿卒早已列队等候。李岩下车时,看见驿卒们脚蹬轻皮靴,腰间缠着牛皮水袋,每个水袋上都印着编号——这是他推行的\"标准化装备\"。
\"启禀陛下,前方三十里有急弯,需换轻车。\"邮亭长呈上竹简,上面用速记符号标着路况,\"另外,九原蒙将军的军报已到,比预计早了七日。\"
李岩接过军报,羊皮纸上\"匈奴异动\"四字映入眼帘。他抬头望向北方,驰道在那里拐过一个大弯,消失在阴山脚下。忽然,他想起穿越前看过的纪录片,古代中国的驰道系统,其实与罗马大道同期,却更注重军事效率。
\"告诉蒙骜,\"他在军报背面写下回复,\"用驰道运三千石粟米去九原,再派五千铁鹰锐士沿途布防。\"邮亭长接过竹筒,转身吹响号角,早已待命的快马如离弦之箭冲出,马蹄声惊起一群鸿雁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