闲散猫咪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61章 天铁溯源,上善若水,寻安,闲散猫咪,顶点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成都理工大学同位素实验室的质谱仪嗡嗡运转,显示屏上的光谱曲线不断跳动。我、程明和郑淮安围在仪器旁,目不转睛地盯着数据变化。三天前从日内瓦带回的铜铲样本正在接受最精确的同位素分析。
\"出来了!\"负责操作的杨教授推了推眼镜,指着屏幕上的一组峰值,\"锎247的特征峰非常明显,但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——\"
他放大另一组数据:\"钚244与铀236的比例异常,这在自然界几乎不可能同时出现。\"
郑淮安倒吸一口冷气:\"这意味着什么?\"
\"两种可能。\"杨教授竖起手指,\"要么这块金属来自一颗经历特殊核反应的超新星残骸,要么...\"他停顿一下,\"经过人工核处理。\"
实验室一片寂静。第一种解释尚在科学理解范围内,第二种则直接挑战了人类文明史——铜铲至少有千年历史,那时怎么可能有人工核技术?
\"会不会是检测污染?\"程明谨慎地问。
杨教授摇头:\"我们做了三次平行实验,结果一致。而且...\"他调出另一组数据,\"西伯利亚样本的分析报告今早传到了,同位素特征几乎完全一致。\"
我轻抚着铜铲照片,思绪万千。这把师父传给我的药具,竟隐藏着如此惊人的秘密。它表面的螺旋纹路在灯光下仿佛有了新的含义——不再是简单的装饰,而可能是某种能量流动的引导设计。
\"我需要更多背景资料。\"杨教授严肃地说,\"这些样本究竟来自哪里?\"
我们简要解释了铜铲的来历和日内瓦的发现。听完后,杨教授若有所思:\"如果两地器物同源,那么传播路径就至关重要。我建议你们联系中科院高能物理所,他们有更精密的设备可以追溯这种特殊合金的来源。\"
离开实验室时,郑淮安接到一个陌生来电。通话后他脸色变得凝重:\"瑞士警方联系了冯·霍恩海姆家,说有可疑人员试图闯入他们的家族博物馆。\"
\"什么时候的事?\"我心头一紧。
\"就在我们日内瓦报告后的第三天。\"郑淮安压低声音,\"更诡异的是,阿尔伯特博士收藏的那块'天铁'不见了。\"
程明立即掏出手机查询新闻,果然找到一则日内瓦当地的小报道:《着名医学史学者家族遭窃,珍贵文物失踪》。
\"手法专业,没有触发警报,只拿走了那块金属。\"郑淮安读着艾琳娜发给他的邮件细节,\"其他价值连城的古董碰都没碰。\"
我们立刻意识到这与彼得罗娃和陈志明有关。程明迅速检查了实验室和药膳馆的安全措施,郑淮安则联系学校保卫处加强了对铜铲的保管。
当晚,我们召开紧急视频会议,连线艾琳娜和伊万诺夫教授。屏幕那头的艾琳娜眼睛红肿,显然深受打击。
\"爷爷病倒了。\"她哽咽道,\"那块'天铁'是家族五百年的传承,他说自己愧对祖先...\"
伊万诺夫的情况也不乐观:西伯利亚铜盘被俄罗斯文化部列为特级文物,禁止出境研究。\"更糟的是,\"他忧心忡忡地说,\"彼得罗娃辞职后,我收到匿名警告,说我们的研究'触犯了某些利益集团'。\"
\"医药联盟?\"我问。
\"可能更复杂。\"伊万诺夫调整了一下摄像头,\"我查到彼得罗娃最近频繁往来瑞士与开曼群岛,她新供职的'香巴拉生物科技'注册资金高达两亿美元,但股东全是空壳公司。\"
程明突然插话:\"我追踪了陈志明的行踪,他上月确实去过日内瓦,用的是化名护照。\"
碎片逐渐拼合:一个跨国商业集团正在不惜代价收集含特殊元素的古代药具,而我们的研究显然威胁到了他们的计划。
\"我们必须加快研究。\"我下定决心,\"赶在他们之前破解'天铁'的秘密。\"
第二天,我们带着完整数据前往北京,拜访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赵院士。这位七十岁的核物理泰斗听完我们的来意后,竟从保险柜取出一份发黄的文件。
\"1964年,新疆罗布泊发现过类似材质的金属碎片。\"赵院士指着文件上的绝密印章,\"当时以为是核试验污染,但同位素分析显示其年代久远。因为涉及军事机密,研究被叫停了。\"
我们震惊地比对数据,罗布泊碎片与铜铲的同位素特征高度相似!
\"赵老师,\"我小心翼翼地问,\"您认为这种材料可能是...\"
\"自然形成的概率低于千万分之一。\"赵院士直言不讳,\"但说是古代人造的,又缺乏考古证据。我的假设是——某种史前自然核反应堆的产物。\"
他解释道,1972年法国科学家曾在非洲加蓬发现20亿年前的天然核反应堆,证明在特定条件下,自然界可以自发产生核连锁反应。
\"也许西藏和西伯利亚的古代医师偶然发现了这种特殊'天铁'的药效,将其制成工具。\"赵院士的假设令人耳目一新,\"至于传播路径...\"
他打开电脑地图,标记出新疆、西藏和西伯利亚的几个点:\"这些地区都位于古代欧亚大陆的商贸通道上。\"
带着新线索回到成都,我们重新审视帕拉塞尔苏斯的手稿。程明用图像增强软件处理了那幅模糊的地图,发现几个被污渍遮盖的关键地名。
\"这个符号,\"郑淮安指着其中一个标记,\"不是藏文,是梵文!意为'药王居所'!\"
我们立即请教了川大的印度学教授,确认这是古代印度医者对喜马拉雅山区的称呼。更惊人的是,地图上标记的路线与历史上的\"麝香之路\"高度重合——这是一条比丝绸之路更古老的药材贸易通道!
\"全联系上了!\"程明兴奋地调出资料,\"麝香之路连接印度、西藏和西域,帕拉塞尔苏斯可能沿此路线到达西藏,学习了'天铁'制药技术!\"
正在我们沉浸在这一发现中时,药膳馆前台打来紧急电话:两名自称\"文化部特派员\"的人要求检查铜铲。
\"证件齐全吗?\"我警觉地问。
\"看起来很正规,但...\"
\"先稳住他们,我马上回来。\"
我们立即兵分两路:郑淮安去联系学校法务,我和程明赶回药膳馆。路上,程明通过关系网快速核实,文化部今天根本没有派任何人来成都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