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1章 归乡交接
高山流水兮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21章 归乡交接,我的春夏秋冬:人生全记,高山流水兮,顶点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六月的风裹着热浪气息扑在脸上,我站在胶州湾财富中心公交车站上,望着来来往往的车流,手指无意识摩挲着公文包的提手。
公交车牌标示还有十公里就到卞家庄,公交车喇叭不断地提示像倒计时,将三十多年前离家时的记忆一点点唤醒。
那时我攥着初中学毕业证离开了这里,车窗外老娘佝偻的背影逐渐模糊,谁能想到兜兜转转,我竟以厂长的身份重新踏上这片土地。
公司安排的休息两天过得漫长又恍惚。我躺在家里,我翻来覆去看着手机里侯刚发来的交接清单,窗外的霓虹灯光透过纱帘在墙上投下斑驳光影。
指尖划过 “卞家庄保温材料厂” 几个字时,儿时帮爷爷烧火炕的画面突然闪现 —— 那些用麦秸杆和玉米芯燃起的暖黄火焰,与清单里 “生物质颗粒生产线” 的冰冷数据奇妙重叠。
15 当公交车摇摇晃晃驶离市区时,阳光正好穿透玻璃洒在膝盖上。车载广播播放着胶州方言的新闻,熟悉又陌生的乡音让我鼻尖发酸。
沿着海尔路一路前行,车窗外的景色从高楼大厦逐渐变成低矮的砖瓦房,当 “卞家庄车站到了” 的公交站牌映入眼帘,我的手掌心渗出薄汗。
卞家庄村口那棵歪脖子老槐树还在,枝桠间挂着褪色的红布条,树下坐着几位晒太阳的老人,他们浑浊的目光随着公交车缓缓移动,让我想起小时候被爷爷拽着走亲戚,全村人都要停下手里的活计打量新来的孩子。
推开斑驳的栅栏大门,三十亩的厂区如同展开的长卷在眼前铺陈。轻便的金属门轴发出 “吱呀” 的呻吟,惊起墙角的麻雀,扑棱棱的振翅声与远处机器的轰鸣声交织成独特的厂区交响乐。
首先映入眼帘的,是堆积如山的保温管,银白色的外管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,仿佛是一片钢铁森林。
这些保温管随意地堆放在道路两侧,看似杂乱无章,却自有一套工人们心照不宣的堆放逻辑 —— 新生产的管子堆在外侧,等待运输的则往内侧靠拢,如同年轮般层层叠叠。
指尖抚过管壁,粗糙的颗粒感透过指腹传来,还带着阳光炙烤后的余温。
沿着蜿蜒的生产路往里走,脚下的碎石子 “咯吱咯吱” 地抗议着,扬起阵阵尘土。道路两旁的保温管如同忠诚的卫士,一路延伸至三个巨大的车间。
最左侧的车间专门用于储存生物质颗粒,尚未走近,便能闻到一股淡淡的草木清香,混合着些许潮湿的气息。车间大门敞开着,透过缝隙,可以看到整齐排列的麻袋,鼓鼓囊囊的,仿佛一个个等待检阅的士兵。
麻袋上方悬挂着的防尘帘随风轻轻摆动,像是在为颗粒们遮风挡尘。
中间的两个车间双跨相连,宛如一对并肩作战的兄弟。右侧车间内,烘干木粉的烘干炉正吞吐着热浪,橙红色的火焰在炉内欢快地跳跃,透过观察窗,能看到木粉在传送带上翻滚、脱水,整个车间弥漫着浓郁的木头焦香。
保温管生产线则有条不紊地运转着,机器的轰鸣声中,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设备,将一根根保温管从模具中取出,检查、打磨、包装,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流畅。
左侧车间内,从木材市场拉回的木粉堆积成小山,浅棕色的粉末在灯光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,偶尔有工人推着小车穿梭其中,扬起一片 “木粉雾”,在阳光的照射下,宛如一场金色的雪。
车间西头的空场地,此刻也被充分利用起来,堆放着大量的木粉。地面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防尘布,四周用沙袋压实,防止木粉被风吹散。
场地边缘,几辆叉车整齐地停放着,像是待命的战马,随时准备投入到紧张的运输工作中。
厂区最后一排平房,是整个工厂的 “心脏”。办公室的窗户透出明亮的灯光,透过玻璃,可以看到工作人员们忙碌的身影,键盘敲击声、电话交谈声、文件翻阅声交织在一起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