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一章 安平县新政(下)
武神宗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十一章 安平县新政(下),她是儿媳爹爹的小媳妇,武神宗,顶点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广场上聚集了镇里各村的代表和不少自发前来的村民,他们交头接耳,目光不时投向广场临时搭起的高台,以及台上几位身着统一青灰色制服的年轻人。
他们是顾承安大人派下来宣讲新政的武神宫宣讲人员。为首的是一个名叫李明的年轻人,面容虽显稚嫩,眼神却透着坚定与沉稳。
镇长老王,一个皮肤黝黑、饱经风霜的中年汉子,正陪在旁边,脸上带着几分紧张,也有几分期待。
“乡亲们,静一静!”镇长老王拿起一个铁皮喇叭,声音在广场上回荡,“今天,是县里武神宫的李大人,来给大家讲讲县长大人定下的新政策,这关系到咱们每个人的往后日子,都仔细听着!”
李明走上前,清了清嗓子,声音清晰地传开:“各位下河镇的父老乡亲,我是武神宫的李明。奉顾领主之命,前来向大家说明即将推行的新政。”
他没有直接讲大道理,而是先提问:“大家想想,咱们种地,最怕什么?”
人群中立刻有人喊:“怕天灾!辛辛苦苦一年,一场雹子就没了!” “怕地主收租!收成不好也得交!” “怕生病!一病回到土里刨食前!”
李明点点头:“说得对!天灾、剥削、疾病,这些都是压在我们头上的大山。顾大人建立武神宫,推行新政,就是要搬走这些大山!”
他话锋一转:“新政的第一条,就是土地、山林、河流、还有镇上那些大点的铺子、作坊,以后都归公家,也就是归领主府统一管理。”
这话一出,人群顿时炸开了锅。
“啥?地不是自己的了?”一个老汉,是村里有名的老实人张老汉,他家世代耕种着那几亩薄田,闻言急得脸都红了,“那我们吃啥?”
李明抬手示意大家安静:“张大爷,您别急,听我把话说完。地归公家,不是要抢大家的饭碗,而是为了让大家吃得更饱,活得更好!”
他继续解释:“首先,对于大家原本的土地和产业,公家会按照市价进行评估,给大家一笔补偿金,用咱们领主府新发行的‘华元’支付。这笔钱,是对大家过去辛勤付出的认可。”
“其次,也是最重要的,”李明的语气加重,“从今往后,只要是我们平安县领地内的公民,每个人,从刚出生的娃娃到百岁老人,每月都能领到一份‘基础生活保障金’!”
“这钱是哪来的?”有人疑惑地问。
“就是从公家统一管理的这些土地、产业里出的!大家想想,以前地分散在各家手里,有的人多,有的人少,旱涝看天。现在地合在一起,由公家统一规划,用更好的技术去种,是不是收成更稳,更多?这多出来的,还有那些工厂、商铺赚的钱,一部分就拿来给大家发保障金!这就相当于,这片土地上的产出,人人有份! 这份钱,足够大家吃饱穿暖,是你们生下来就该有的权利,谁也夺不走!”
张老汉听得半懂不懂,但“每月有钱领”这句话他是听进去了,脸上的焦虑稍稍缓解。
接着,李明又讲到了承包制:“地归公家了,谁来种呢?还是咱们自己人!有愿意继续种地,或者有本事经营作坊、店铺的,可以向镇里的武神宫办事处申请承包。比如这片地,以前是几十户人家零散着种,现在合成一个大农场,你们可以几户人家合伙,或者能干的人家自己,承包一个片区。按照公家的要求种,收成好了,除了基础保障金,还能领到高额的岗位补贴!干得多,干得好,挣得就多!”
人群中一个叫王小虎的年轻人眼睛亮了起来。他家地少,以前农闲时就打零工,日子过得紧巴巴。他力气大,脑子也活络,听到可以承包农场,干好就能多挣钱,心里顿时活泛起来。他挤上前问道:“李干事,这承包具体咋弄?要啥条件?”
李明笑着解答:“很简单,只要你身体健康,愿意干,去办事处登记申请就行。初期会有技术人员指导,不用担心不会。关键是,得用心干!以后咱们这武神像激活了,连上了县里的‘民用系统’,你干得好不好,系统里都会有记录,这关系到你的补贴等级,甚至以后能不能承包更大的产业!”
随后,李明又详细介绍了免费住房(由公家统一规划建设分配)、医疗补贴(大病小病基本不愁)、教育补贴(从娃儿上学到大人学技术都有支持)等福利。
宣讲会结束后几天,新政开始在下河镇逐步落实。
张老汉家的几亩地和一间临街的小杂货铺被评估后,领到了一笔不算少但也不算巨额的补偿金。
他揣着这笔“华元”,心里五味杂陈。地没了,根似乎断了,但很快,第一个月的“基础生活保障金”发到了他和老伴的名下。
看着那笔足够买米买面还能剩下不少的钱,张老汉紧锁的眉头舒展了些。他儿子没选择承包土地,而是去了镇上新成立的建筑队,参与建设分配给各家的新住房,每月也能领到一份不错的岗位补贴。
张老汉现在每天最大的乐趣,就是搬个板凳坐在家门口,看着镇子一天天变化,偶尔跟老邻居念叨:“地没了是可惜,但现在这日子,饿不着,冻不着,娃儿干活还有奔头,踏实!”
王小虎第一时间就去申请承包了集体农场的一个蔬菜种植区。他和几个要好的年轻人一起,跟着武神宫派来的农业技术员学习新的种植方法。虽然辛苦,但他干劲十足。因为技术员说了,他们这批承包户是试点,只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,保证产量和质量,第一年的岗位补贴绝对比以前打零工强得多。
他盘算着,等这季蔬菜收了,拿到补贴,就去学学开农用机械的技术,争取明年承包更大的片区。“以前是给地主干,现在是给自己干,给公家干,也是给顾领主干!干好了,大家都好!”王小虎擦着汗,咧嘴笑着对伙伴说。
刘嫂是个寡妇,丈夫前几年生病去了,留下她和两个年幼的孩子,日子过得十分艰难。新政对她来说,简直是天降甘霖。
她不仅和孩子们每月都能领到基础生活保障金,两个孩子还自动获得了未成年人教育补贴,上学不用再愁学费。更让她激动的是,镇里第一批分配的免费住房,优先考虑了她们这样的困难家庭。
当她领到新房钥匙,走进那宽敞明亮、水电接通的屋子时,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。
她对前来登记信息的武神宫工作人员千恩万谢:“感谢顾领主,感谢新政策!以前觉得天都塌了,现在觉得日子有盼头了!” 她还听说,镇上要开一个公家的缝纫厂,正在招工,她打算等孩子大一点就去报名,靠自己的双手再挣一份岗位补贴。
下河镇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。泥泞的土路开始铺设石板,统一规划的新民居正在拔地而起,集体农场里绿意盎然。更深层次的变化,则发生在人们的心中。
起初的疑虑和不安,在实实在在的福利面前逐渐消散。人们开始理解,“失去所有权”并不意味着一无所有,反而换来了更稳定、更有保障的生活。
“公家”不再是遥远而模糊的概念,而是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集体。大家开始关心镇里的建设,关心集体农场的收成,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自己的“分红”和生活品质。
那无处不在的“灵犀”,虽然看不见摸不着,却像一张巨大的安全网,托举着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。
武神宫人员在宣讲和日常工作中,更多的也是强调“贡献”、“秩序”和“善恶记录”的概念。
人们隐约感觉到,未来的生活不仅要有保障,更要讲规矩、有贡献。
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价值理念,伴随着春风,正在安平县这片土地上悄然生根发芽。
武神像静静矗立,仿佛在默默注视着这一切的发生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