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章 政法楼的钟声
澜疏水润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7章 政法楼的钟声,名义:祁同伟组织送媳妇啦,澜疏水润,顶点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2005 年春分后的第一个清晨,祁同伟的越野车驶入汉东大学政法系老校区。
晨雾未散的梧桐道上,石砖缝里的野草沾着露水,远处教学楼的钟声穿过三十年树龄的香樟,恍惚间与 1992 年他攥着大学录取通知书报到的场景重叠 ——
那时他是青石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,口袋里装着高育良教授写的《刑法学笔记》复印件。
政法楼前的青铜獬豸雕塑依旧威严,只是基座上的 \"公平正义\" 四字被新漆描过,红漆未干处落着几片梧桐絮。
祁同伟站在台阶上,望着三楼那扇永远亮到深夜的窗户 —— 高育良的办公室,窗帘还是当年的藏青色,窗台上的文竹已从盆栽长成蓬勃的绿瀑。
十年前他常抱着作业本蹲在门前等老师批改,此刻手心里还留着当年敲门时的温度。
\"同伟来了?\"
熟悉的中音从身后传来,高育良穿着洗旧的灰蓝色中山装,腋下夹着牛皮纸袋,镜片后的目光带着学者特有的敏锐。
\"听说你在汉江省搞的 ' 法律明白人 ' 制度,成了基层治理的范本?\"
他递过纸袋时,祁同伟注意到袋口露出半本《汉东大学学报》,刊首正是高育良的文章《基层法治的知识谱系建构》。
祁同伟接过纸袋,触到里面硬壳笔记本的棱角 —— 那是 1996 年高育良送他的研究生入学礼物,扉页上 \"致本科毕业论文优秀获得者祁同伟\" 的题字仍清晰如初。\"
老师当年在本科论文答辩时说我的《农村法治现状调查》' 带着青石村的露水 ',\" 祁同伟跟着走进办公室,目光落在墙角的旧书架上。
1995 年他借阅的《法社会学导论》还夹着褪色的书签,\"现在想来,那露水是乡亲们的眼泪和期待。\"
办公室还是记忆中的模样:逼仄的空间里,书架从地面摞到天花板,《汉东省司法案例汇编》1995 年卷还摆在显眼位置,书脊上有祁同伟当年画的三角符号 —— 那是孤鹰岭剿毒案的相关卷宗。
高育良指着窗边的藤椅,椅面补丁上的针脚出自师母之手:\"你研究生论文《青石村地区法治生态调查》的初稿,就是在这把椅子上改了七遍。\"
祁同伟摸着案头的《软暴力犯罪案例精解》,书角卷起处贴着高育良的批注:\"第三章证据链分析可引入哈贝马斯沟通理论。\"
老师总是这样,哪怕对早已毕业的学生,也保持着学术上的严苛:\"要不是老师当年坚持让我补修社会学课程,在城东派出所调解菜市场纠纷时,恐怕连商户的经营心理都摸不透。\"
\"法治不是慈善,是较真。\"
高育良摆摆手,从书架抽出本泛黄的《万历十五年》,书脊上的标签显示这是 1994 年购入的初版,\"黄仁宇说 ' 世间已无张居正 ',可你在汉江的作为,倒让我想起书中的 ' 数目字管理 '。
2000 年梁群峰提前退居二线,不只是因为年龄,更因为他试图掩埋的,是法治的良心。\"
高育良忽然望向窗外的政法楼广场,年轻学生们正围着獬豸雕塑讨论。\"
1998 年我申请去汉东省司法厅挂职,\"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《万历十五年》的书脊,\"那时想建立全省司法案例数据库,培训基层法治联络员......\"
祁同伟抬头,看见老师镜片后的目光飘向远方,那是学者对实践的渴望。\"后来梁群峰说 ' 高校教师应专注学术 ',\" 高育良笑了笑,声音轻得像叹息。
\"其实我明白,他是怕我把基层法治的火种带进官场,烧穿某些人的权力遮羞布。\"
他忽然转身,从书架取出份泛黄的手稿《基层法治实践大纲》,封面落款是 \"1999 年春\":\"这是我为挂职准备的方案,现在看来,你在汉江省做的,比我当年设想的更扎实。\"
祁同伟看见手稿里画着的 \"物证箱\" 草图,与他后来在省厅推行的设计几乎一致。
两人在獬豸雕塑前驻足时,晨雾正被阳光驱散。
高育良望着祁同伟肩章上的银星,忽然说起 1999 年博士论文答辩:\"你在结论里写 ' 基层执法是流动的法律教科书 ',当时评审组里有人觉得太感性。\"
他笑了笑,\"现在看来,感性里藏着中国法治的真问题 —— 就像梁群峰不懂,篡改档案改得了职级,改不了老百姓心里的秤。\"
祁同伟想起在汉江省推行的 \"物证箱\" 计划,每个箱子里都有他手绘的证据链图谱,正是当年高育良要求的 \"理论可视化\":\"基层民警需要的不是法条堆砌,是把法理学变成菜市场的秤杆。\"
他摸了摸口袋里的《干部个人事项报告》,婚姻状况栏的空白突然发烫 —— 那是梁群峰式官僚永远无法理解的基层温度。
高育良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,指着雕塑的独角:\"獬豸辨是非,先辨人心。2000 年我带师母去孤鹰岭调研,老支书拉着我的手说,没有了那些可怕的毐 品交易,大家生活都不像之前的小心翼翼。\"
高老师的声音低下来,\"后来梁群峰被问责,不是因为打压你,是因为他试图让法治向权力低头 —— 这才是真正的政治幼稚。\"
正午的阳光穿过银杏叶,在石板路上投下斑驳光影。
高育良忽然说起汉东政法大学的新校区规划,眼神里带着学者的憧憬:\"明年要建基层法治研究中心,想请你当特聘研究员。\"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