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色道尊的文宣王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35章 和王铭章换枪,烽火淞沪,九色道尊的文宣王,顶点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徐州会战初期,国军军队可谓是倾巢而出,投入了多达 29 个师又 1 个旅的步兵力量,人数大约有 28.8 万之众。
然而,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,后期国军更是进一步增兵,达到了惊人的 64 个师又 3 个旅,总兵力约为 45 万人。
不仅如此,国军还派出了空军进行支援,虽然飞机数量相对较少,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作战力量。
而日军方面,他们最初投入的兵力相对较少,仅有 3 个师团的步兵,约 7.6 万人。
不过,随着战事的推进,日军也逐渐增加了兵力,到后期竟然达到了 8 个师团又 3 个混成旅团,总人数约为 24 万人。
值得一提的是,国军在徐州战场还配备了临时航空兵团,这个航空兵团下辖第 1 和第 4 两个飞行团,以及第 3 飞行团。
这些飞行团的存在无疑为国军提供了一定的空中优势。
在改装好装甲车之后,陈哲又马不停蹄地参加了几场重要的军事会议。
在这些会议中,他了解到了许多关于战争局势和各方兵力部署的信息。
其中,有一条消息引起了陈哲的特别关注。
他得知川军第 22 集团军在从第二战区被调到第五战区之前,竟然抢夺了晋绥军的军火库。
这一行为让川军第 22 集团军获得了大量的汤姆森冲锋枪和弹药。
陈哲深知这些汤姆森冲锋枪的威力和重要性,他心中暗自盘算着,如果能够和第 41 军 122 师师长王铭章交换一些汤姆森冲锋枪,那么对于他所在的部队来说,无疑将是如虎添翼。
第22集团军之所以抢晋绥军的军火库,其实是有原因的,刘湘兼任四川省主席和第7战区司令,有一定经济实力,还掌握着成都等地的兵工厂;杨森则是最早投靠蒋介石的四川军阀,又长期坐镇重庆,掌握长江航道,也能源源不断从省外获得补给。真正穷到要打友军秋风的川军部队,实际上主要集中在邓锡侯第22集团军。
邓锡侯所部仅有2个“乙种军”,即每个军2师4旅8团,整个集团军仅4万余人。
但由于该部原本驻防成都西北地区,本就不是富庶之地,通向外界的水路又遭到刘湘、杨森等人封锁,无法从外部购买先进武器装备,只能靠四川省内的土制武器。
其中,最常见的就是土造七九步枪,也就是仿制的“汉阳造”步枪,由于制作工艺和原料达不到汉阳兵工厂的水平,炸膛是经常发生的事。
此外,还有从周边各省流入的杂牌枪械,长短不齐、口径不一,甚至还有不少是清朝时期的,打上几十发子弹就要出毛病,远射也没有一点儿准头。
另外,整个集团军仅有少量的轻重机枪和迫击炮,也都是省内自制的;山炮等大口径火炮一门也没有,通信、医疗等物资更是匮乏,仅旅以上指挥机构才配备无线电台。
出川抗战前,邓锡侯曾向蒋介石申请补充装备,但蒋回电称:“前方紧急,时间迫切,可先出发,途径西安,准予换发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