闲散猫咪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72章 陈皮红豆沙,上善若水,寻安,闲散猫咪,顶点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\"程教授!\"他激动地握手,\"我是看着您儿子的视频长大的!\"

程明在后面直咳嗽。我忍着笑:\"尝尝我们的陈皮红豆沙?\"

第一口下去,小林的表情从礼貌性的期待变成了真实的惊讶。他仔细品味着:\"这...和'康膳坊'的完全不一样!\"

\"他们用什么陈皮?\"我问。

\"橙色的,很鲜艳...\"

\"那是染色柠檬皮。\"我取出真陈皮的样品,\"真正的新会陈皮,颜色反而朴素。\"

小林认真对比着,突然掏出手机删掉了那条推广视频:\"程教授,我能重拍一集真正的药膳制作吗?\"

于是,在后院里,小林见证了陈皮红豆沙最后的装盘过程。豆沙浇在糯米圆子上,撒上少许桂花,简单却充满仪式感。

\"为什么不用模具造型?\"小林问,\"现在流行精致摆盘。\"

\"药膳不是艺术品。\"我指着豆沙自然的流动状态,\"这种形态最容易与唾液混合,促进消化吸收。\"

拍摄持续到傍晚。小林不仅记录了全过程,还详细询问每个步骤的科学依据。当听说红豆中的皂苷具有抗氧化作用,陈皮中的川陈皮素能调节肠道菌群时,他眼睛发亮:\"这才是美食科普该有的深度!\"

临走时,他诚恳地说:\"程教授,我想做个系列报道,就叫《寻找真正的药膳》。\"

\"欢迎。\"我递给他一盒红豆沙,\"但有个条件——要把'因人施膳'的理念传出去。\"

第二天,小林的视频《揭密网红茯苓糕真相》冲上热搜。他在视频中对比了工业化产品与传统工艺的差异,最后镜头定格在药膳馆门匾\"因时制宜\"四个字上。

效果立竿见影。中午时分,张总再次登门,这次态度截然不同。

\"程教授,我们...想请您当技术顾问。\"他递上新合同,\"按您的要求生产,绝不偷工减料。\"

我看都没看合同:\"张总,您知道红豆为什么要慢火熬吗?\"

\"这...\"

\"因为有些转变急不得。\"我指着后院晾晒的陈皮,\"就像这陈皮,三年才初具风味,十年方成良药。药膳产业化不是不可以,但要遵循它的生长规律。\"

张总若有所思地走了。程明小声问:\"爸,真要合作?\"

\"等他们拿出诚意。\"我翻着日历,\"眼下要紧的是准备秋分药膳。对了,联系下云南的药材商,今年的茯苓该预订了。\"

傍晚打烊时,发现小林又来了,还带着几位老人。

\"程教授,这是我爷爷奶奶。\"小林介绍道,\"他们尝了红豆沙,说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。\"

两位老人家用颤抖的手捧着碗,小口啜饮着红豆沙。老爷子突然老泪纵横:\"六十年了...终于又吃到带陈皮香的真豆沙...\"

老太太则拉着我的手:\"先生,能教教我孙女做这个吗?我怕...以后没人会了。\"

小林红着眼眶架起相机:\"奶奶,我正学着呢。您看,每一步都录下来了。\"

月光下,三代人围坐在石磨旁。我慢慢讲解着每个细节,小林认真记录,老人时不时补充些已经失传的小窍门。

这一刻,我突然明白了师父的坚持。药膳传承不只是技艺,更是这种围炉夜话的温情,是味觉记忆串联起的血脉相连。

夜深了,红豆沙的余香还在院里萦绕。程明整理着拍摄素材,忽然说:\"爸,我想开个专栏,就叫'药膳记忆',收集老人们的食疗方子。\"

\"好主意。\"我拍拍他的肩,\"记得用那台老录音机——有些故事,需要慢下来才能听见。\"

就像这陈皮红豆沙,快火熬不出真味,速成换不来传承。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,或许正是这种\"慢\",才是药膳给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我在大明开医馆

我就是个保底命

掌门,老夫来助你修行

雨夜终曲

害我家破人亡?我出狱带七位嫂子杀疯了

一根麦芽糖

老婆是反派?系统要我搞纯爱!

金光斗热

扔了白眼狼全家后,江总跪求我回头

发财又爆富

带领华夏崛起从灵气复苏开始

不安好心的雪云